失眠,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烦恼,也是降低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几个词一听就让人难受——睡不着实在是太折腾人了!

睡不着就是失眠吗?

说到失眠,很多朋友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不就是睡不着吗”!日常生活中也许这样理解没错。

但是,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

对于成年人来说,真正的失眠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 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整夜醒来≥2次、或比预定时间早醒1小时以上;
  • 每周出现3天以上;
  • 第二天明显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情绪烦躁。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就是慢性失眠,相当于身体长期处于“待机却不关机”的危险状态。



失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科丘保润表示,中医认为,失眠主要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心主神明,心的气血不足或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心神的安宁,引发失眠。比如,过度思考、劳心伤神,会损耗心血,致使心神失养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绪长期压抑,导致肝气不舒,气机紊乱,就会化火扰神。同时,肝藏血,肝血不足也会使心神失于濡养,进而引发失眠。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不仅会影响气血生成,导致心神失养,还可能因饮食不节,造成食积胃脘,胃气不和,进而影响睡眠。

肾藏精,主骨生髓,与脑密切相关。肾精亏虚,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也会引发失眠。

此外,环境变化、季节更替等外界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失眠。



中医怎么调理

中医将失眠症称为“不寐病”。《黄帝内经》中记载:“昼精而夜瞑”,指出睡眠是人们对自然界昼夜变化的生理适应。一天之内,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形成了白天阳气旺盛、夜晚阳气潜藏的特点。若阴阳失衡,阳盛阴衰,则会导致失眠。

失眠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睡眠不实、时醒时睡或整夜无法入眠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劳逸失调、情志异常、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

治疗时,应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内服中药以及针灸、推拿、耳穴、穴位贴敷、刮痧、功法等外治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并可联合应用。



医案

患者,男,时年46岁,

初诊:5年来经常彻夜不眠。每夜睡1~2小时,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健忘,自汗盗汗,心烦易怒,头晕,耳鸣。

中医辨证:阴虚津亏,虚火内扰。

治则:滋阴泻火,安神定志。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g,黄柏9g,生地黄20g,丹皮12g,泽泻15g,百合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芍15g,麦冬15g,玄参15g,磁石20g,合欢皮20g,夜交藤20g,水煎服。

二诊:服药6剂,症状明显减轻,体力增加。效不更方,继服12剂,诸症愈,体力睡眠均正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