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孟科响应驻外开发建设的号召来到金鸡滩煤矿,从一名普通的支架工开始干起,历经煤机司机、班组长、区队长用11年的坚守实现个人成长,“传承”“突破”“担当”“坚守”是我的驻外收获。


传承 让“土办法”生成“新数据”

记得刚入矿,师傅盯着我调好的支架说:“多向身边的老师傅学习,井下没有‘差不多’,偏移一厘米就是大隐患。”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心里。那时的老师傅们有套绝活:听阀组“呼吸声”判断漏液,听煤机振幅声就能准确判断,齿轮磨损情况,这不是魔法,是几十年泡在井下攒下的记忆。

如今我带徒弟,第一站就是让他们跟着老矿工“认师傅”。一开始大学生嫌老师傅讲的“土办法”落后,直到他们用GOUPE程序记录老班长的操作轨迹:3800次推溜动作误差不超过2毫米,数据化作一条平滑的曲线,他们才真正理解了“经验”的分量。


传承是什么?是老茧与键盘的握手,是经验与数据的共鸣,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匠心接力。

突破 把“想试试”做成“拼到底”

2024年,111工作面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新工作面新设备新工艺,溜子上窜下滑严重;二是设备数量增加,注油量增加,缺乏人手。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创新路上从没有捷径,所谓“突破”,不过是把“不可能”拆解成多个“试试看”,把“临界点”打磨成多次“再坚持”。

我们成立青年技术攻坚小组,白天测量剖面,晚上交流讨论。两个月内,实践了11种调面方案,最终通过“小斜式+单向推溜+支架微调”的方法,解决了溜子上蹿下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智能化还实现了技术、操作双突破,使放煤资源回收率达到92%,此项目荣获2024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特等级。

成绩背后,是所有成员“舍”与“守”的交织——舍下为人子女的膝前尽孝,守住设备运转的每分精准;舍下初为父母的温情陪伴,守住技术攻坚的寸步不退。这些时光里沉淀的坚守,本身就是对“突破”最生动的注解。

担当 让“不确定”淬炼“扛得起”

2022年冬,生产任务最吃紧时,8.2米煤机摇臂故障,设备凌晨1点才能到矿,地面温度骤降至-24℃,我们冒着严寒,从封车、转运、拆卸、安装,每个人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当我们穿着油脂包裹的工作服走出井巷时,这个凌晨已被改写——14个小时的坚守,不仅刷新了更换采煤机摇臂的作业速度,同时创造了单日割煤14刀的高产纪录。

担当不仅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日常工作中的细水长流。95后技术员苏海洋连续三年春节放弃团圆,为留勤职工做好温暖后援;00后职场新人李宁潜心钻研,将支架直线度合格率提升至95%;青年职工李振自发将晦涩的安全规范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成为工友们随身携带的“安全锦囊”。


11年驻外,我在交接班本上写过无数次“一切正常”。这四个字很轻,却凝结着每个支架工的专注、每个煤机手的精准、每个青年攻坚者的汗水。今天,当我穿上胶靴走进巷道,脚下踩的不只是煤层,更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战场。

坚守 把“不适应”化作“异乡情”

很多人问我驻外生活是不是很辛苦?

说实话,刚到金鸡滩煤矿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确实有过不适应。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矿上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舒适的宿舍,配备了齐全的生活设施;食堂变着花样准备可口的饭菜,从家乡风味到地方特色,暖胃更暖心;每逢节日,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热闹非凡,让我真切感受到家的氛围,也收获了胜似亲人的情谊。

当然,驻外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与家人分离的难题。我也常常思念家乡的父母和妻儿,尤其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不能陪伴在身边,心中满是愧疚。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坚强的后盾。我和家人约定,无论多忙,都要经常视频通话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我会给孩子讲述井下工作的趣事,看着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也会和父母唠家常,倾听他们的日常琐事,虽然不能在身边照顾,但通过电话关心他们,也能让我安心一些。每次休假回家,我都倍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陪父母散步、下棋,听他们讲述生活琐事;陪孩子学习、玩耍,尽量保存他们成长的精彩瞬间。

驻外生活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健身房挥洒的汗水冲淡了乡愁,《液压支架维修手册》夹着儿子寄来的水彩画,亲子活动视频连线的背景音中,总能听见天南地北矿工子女的真情期盼:“爸爸注意安全!”更能听见跨越山海的温柔叮嘱“家里有我,放心吧。”矿井与家庭的双向奔赴,让我在驻外生活中找到了平衡,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价值,也为矿井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金鸡滩煤矿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