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住房公积金缴存在现阶段还不是对所有企业单位强制性的,所以能给予职工有这个待遇的一般来说都是管理相对规范或盈利性较强的单位了,从各地公积金年报情况来看,主要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与上市民企等,确实是如上所言的。

那么我们从各地的年度公积金缴纳情况是否就能观察出它们的企业单位结构、相对优质企业数量、平均薪酬水平等等呢?就以2024年度公积金缴存额十大城市为例来观察下吧。



首先要说从公积金缴存人数确实能观察到当地的企业发展状况的,除了北京市外的大多数城市的体制内职工数量是与人口规模是相适应的,因此大家可从各城市的人口总数可大致推算出体制内职工规模的,剩下的就是各类相对优质企业的职工群体了。

当然也要注意到公积金数据也是有较大总部效应的,这也就是为何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性总部城市的缴存人数会更庞大,前两者在2024年度都有930多万人了,深圳也能多达700多万而比广州、成都等省会城市高许多。



而各大省会其实也是有一定总部效应的,毕竟省级机构与企业总部的职工公积金是汇缴在省会,要是大区中心的话那就有更多虹吸了。因此这里可能就苏州最是憋屈,在十强中的地位与能级最低,但苏州的缴存状况还是相当亮眼的,拥有463.4万缴存人数而比杭州、南京等省会多一大截,就是因为它拥有庞大的外企、民企群体的成果。

那么缴存额是否与缴存人数相适配呢?这可能就要大跌大家的眼睛了,各城市的人均缴存额差值很大而让缴存额与缴存人数有很大偏差。



典型如北京与上海的缴存人数差不多,但年度缴存额却能以3200多亿而远高于后者的2594.5亿;深圳的缴存人数要比广州市多了近2百万的,但缴存额却反而更低近百万,而且只有1227.2亿还不到上海市的半数;另还有杭州市的缴存人数少于成都与苏州,但缴存额却能以上千亿高居第5位。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各城市的人均缴存额的巨大差异呢?是城市能级、单位结构还是薪资水平不同?都是有一定影响而且还是互相影响中的。



如北京市的人均缴存额能高于上海市一大截,就在于其缴存基数更高、薪酬水平更高的体制内、国企职工规模更大等因素,如果论社会平均工资的话其实上海市还是要略高一点的;广州、南京、杭州、武汉与天津等市的人均缴存额低于北上但也都是在2万元以上,也属于相对偏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能级与拥有较多国企的原因,其中杭州市能以2.7万多元在其中最高,是来自它的新经济企业的高薪水平。

那么为何深圳、苏州的人均缴存额这么偏低,只有1.8万元左右而与平均工资低许多的成都相当呢?



这是因为两市的缴存职工中有非常大比例的外企、民企职工,而这部分职工的缴存基数是相当低的,因此虽然它们的社会工资水平不低但在公积金缴存上就不突出了。

如果平均工资不高、相对优质企业数量不多,更多靠国有单位拉动的话那公积金整体缴存状况就更为一般了,武汉与重庆就是其中例子。武汉市还略好点,虽然不及人口数量更少的杭州与苏州,起码还能缴存额居第10位,而重庆市偌大的人口规模却没能缴存额进入前十就过于夸张了,只能证明它的经济与企业发展水平还很一般,大家说是吧?

最后来看下表吧,具体了解十大城市2024年度的公积金缴存情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