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山文艺出版社《无丑不成戏——京剧丑角艺术研究》(简称《无丑不成戏》)新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戏剧理论家廖奔,评论家施战军、白烨、孟繁华、胡平、梁鸿鹰、柳建伟、李朝全、刘琼、张正贵、施旭升、袁正领、赵文民、杨庆祥、丛治辰、付桂生等来自文学界、戏剧界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这部学术专著展开深入讨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邱华栋向图书出版表示祝贺并发来书面致辞。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斌贤、花山文艺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无丑不成戏》是一部系统研究京剧丑角艺术的学术著作,从采访到写作历经十余年。全书从分析具体的京剧作品出发,系统地探讨京剧丑角的历史与现状、舞台形式、艺术功能、美学意蕴等问题,对其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进行总体分析,探讨京剧丑角与“京味文化”环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吴义勤认为,《无丑不成戏》是京剧丑角艺术研究一个颇有分量的收获。全书包含历史研究、本体研究、美学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维度,围绕京剧丑角的“艺术形式—人物刻画—美学特征”这条主线,让读者全面地了解此行当的历史和现状。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以往的京剧研究对生、旦、净关注较多,而对丑角的研究凤毛麟角。《无丑不成戏》对京剧丑角的研究较以往更系统,其内容纵贯“史”“论”,在舞台唱念、作品内涵、舞台手法的解析和探抉方面都有创新和探索,填补了京剧丑角研究的相关空白,具有开拓之功。
廖奔从历史维度揭示了丑角的特殊地位:“在传统戏班中,丑角的地位极高,化妆需丑角‘开脸’后其他行当才能上妆,祭祀时丑角拈香。《无丑不成戏》一书对丑角人物的剖析深入肌理,揭示了丑角‘以丑为美’的美学精神。”
本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赵兴红在分享创作经历时说:“经过20多年的积累、梳理、打磨、考证,再融入自己思考和感悟,我用‘绣花针挖深井’的方法完成了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采访那些演员的时候,他们信任的目光使我感觉责任重大。”她表示,“发扬丑角艺术,为丑角正名,为丑角扬名”是本书的创作起因,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京剧丑角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作者十年磨一剑,本书犹如慢火炖出来的高汤,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娓娓道来的文字魅力,不仅为读者了解京剧以及丑角表演艺术提供了具体的范本,具象地呈现了“丑角”的样貌,而且为后续同类内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京剧艺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摄影:刘雅、杨茹涵)
赵兴红,文艺理论评论家。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理论、评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争鸣》《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等报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约150万字,多次被CSSCI 数据库、光明网、新华网、求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被中国网络文学联盟评为知名评论家。曾为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策划撰稿专题片多部。理论专著《小说戏剧性研究》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研究报告《小说的戏剧性》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著有文学评论集《文学现场与在场》。多次参加国际戏剧学术研讨会和国内文学研讨会。2013年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创会”。2017年获第二届榴花文艺奖·文艺评论奖。2021年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提名奖。专著《无丑不成戏——京剧丑角艺术研究》入选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