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缘起,是前段时间在一次生豆杯测会上,听李冬梅老师分享了埃塞俄比亚当地一种非常传统的咖啡饮用方式:在喝咖啡之前,先点上一盆乳香熏香。这个做法让我立刻联想起自己在上香水调香课时产生的一个设想——喝咖啡可以搭配环境香气。两者不谋而合。
于是,我特意拜托朋友从埃塞带回了一些当地的乳香,还顺便带了一大包当地售卖的咖啡豆(从瑕疵率来看,大概相当于G3以上)。这也印证了一个现象:在埃塞本地,高等级的豆子大多用于出口,剩下的才会在国内市场流通,就像我们很难在本地吃到最好的阳澄湖大闸蟹一样。
我用电陶炉烧了一小块乳香,再喝那支原本风味平平的中深烘咖啡豆,没想到乳香竟然显著提升了咖啡的层次感和余韵,还掩盖了部分负面风味。这种体验非常奇妙,就像几年前我在中药店喝曼特宁时,突然体会到香料感一样。
这样的做法或许与当前精品咖啡界主流认知背道而驰——即喝咖啡时应避免外界香气干扰。但咖啡风味本就是一场嗅觉与味觉的综合体验。我当然赞同在咖啡测评时应避免使用香水等干扰气味的礼仪,但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如何以平价、稳定的方式享受一杯好喝的咖啡,远比追求动辄上千元的BOP获奖豆更现实。
因此,我从来不反对“增味豆”。在这个谈香精色变的时代,一方面很多人鄙视增味豆和特殊处理法,另一方面却又热衷往咖啡里加糖浆、调味奶,这难免有些荒谬。在阿拉比卡连年减产、咖啡豆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昂贵的“微妙风味”与平价的“稳定风味”相比,后者势必会成为大势所趋。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尽管质疑声不断,各种特殊处理法仍层出不穷,其背后无疑都指向一个目标——风味的稳定可控。
回到“环境香”这个话题,如果我前述的设想成立,那我们也许可以换个思路,不再一味强调从咖啡豆本身挖掘更多风味,而是从喝咖啡的环境香入手寻找灵感。这样不仅突破了豆子本身的风味局限,还能保留咖啡的天然特性,丰富整体的饮用体验。
借用香水调香的概念,我更愿意将一支咖啡豆的风味视作一个“和弦”——既不是单一的香基,也不是完整的香水,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组合结构。在香水中,三到四个“和弦”才能构成一支完整的香水。
当然,这个理念并非全新。香水调香的原理其实已经在咖啡市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比如近年来风靡的特调咖啡,虽然起源于调酒,但其背后同样遵循着“香气组合”的逻辑。再如咖啡豆拼配,本质上也是味道组合与交互影响的一种体现。我其实也曾设想过用“咖啡液拼配”替代传统的豆子拼配,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暂且不谈。
此外,在近年的WBC比赛中,也有选手尝试用香薰来加强咖啡风味的感官表达,尽管当时的做法只是为了增强豆子本身已有的风味。
那我们为什么不更进一步?试着用“香水调配”的逻辑去辅助呈现咖啡风味呢?比如在品饮一支清爽的浅烘豆时,搭配中后调的大分子香气,如龙涎、麝香等天然“定香剂”,用以衬托花果香;又或借助沉稳的木质或焚香调,掩盖传统上被视为负面的木质或烟熏味。而在喝一杯浓醇的日式深烘时,搭配轻快的柑橘水生调环境香,或许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味碰撞。
小红书咖啡博主
第8个矮人
励志做全网咖啡豆测评最多的博主
版权信息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 文章来源:公众号【咖啡沙龙】原创
■ 文字作者:第8个矮人
■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 合作联系:微信cofe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