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卖不上价,到底谁的错

*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奇谈怪论,指责OTA搞乱了民航票价市场。

而这也凸显了民航界目前的某种心态:代理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应该摆脱对其的依赖。

先说这个奇谈怪论。总结起来,就是“国内民航需求是有的,只是被OTA压低了”——核心观点为“代理人把需求攒着、不出票,人为遏制需求,等航司降价以后再出票”。

但是,这个指控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

没有旅客会希望选一家出票慢的代理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国内机票大约50%都是提前2天以内收到需求,各家旅行社和OTA都以“秒出票”为卖点的时代,代理人能够“攒”多久需求呢?

从起飞前两天“攒”到起飞当天?还是说从起飞前一个月“攒”到起飞前一天?

换个角度想,作为旅客而言,你乐意冒着最后买不到票,无法成行的风险,把票款给代理人这么“空手套白狼”吗?


我相信不会有旅客希望这么做。哪怕有旅客希望这么做,必然也要分到票款的大部分,不可能说让代理人独享这块蛋糕。

但如果旅客希望这么做,觉得“推迟几天也没关系”,那就还是成了旅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斗智斗勇了。

事实上,旅客和航空公司之间最大的博弈,是“买票以后票价会不会上涨”的博弈。

航空公司担心起飞前最后一刻机票卖不出去,旅客也担心到了最后一刻自己无法成行,互相都有在产生需求后尽早达成交易,落袋为安的动机。

而影响旅客购票因素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反悔(包括退票和改签)的成本;一个是票价的变动。

如果旅客认为反悔的成本高,或者买票以后票价会“跳水”,旅客就会“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到自己有绝对需求的时候,不出手购票。

退票费和改签费是明示问题,而机票是否“跳水”,则是长久以来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默契。

我们这里要讲到一个词,叫“自我验证”。买卖股票的各位股民对此应该不会陌生:股民相信某只股票会涨,集体买入,股票就真的涨了;股民相信某只股票会跌,集体卖出,股票也就跌了。

回到机票上来看,旅客和航空公司长期以来,也有“票价会逐渐上涨”的共识。

这样,旅客会尽可能早买,一定下来行程就买,“早买早赚到”;航空公司看着机票早早卖出去,相应提高后续机票的价格;旅客看到购买以后票价上涨,纷纷大感庆幸,下次还会接着早买——从而预言实现了自我验证,机票价格螺旋上涨,“越买越贵,越贵越买”,需求自然就不会“被遏制”。

但是,这个预言反过来,就会出现最坏的情况。旅客买到机票以后,航空公司发现上座不理想,临时降价;旅客发现降价以后大感上当,下次绝不早买;航空公司看着预售情况不佳,票价又上不去。

这样的话,“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共识就被打破了,市场需求自然也被“遏制”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航此前会有价格保护(也即如果在买票后降价,旅客可获差价全额退还)——绝对不能让旅客产生“自己买亏了”的心态,否则在如今自媒体发达的今天,这种心态马上就会街知巷闻,打破市场“越买越贵”这一脆弱的共识平衡。

解释完了需求为什么“被遏制”的问题,但我还是得继续说明航司和代理人的关系。

代理人之所以会存在于这个市场上,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方便比较、方便组合。所有人都希望花最少时间,拿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最低代价——而在机票行业中,代理人能将各种票价展示在消费者面前。

哪怕三大航现在开始互售,但是小航司呢?火车票呢?酒店呢?租车呢?我们讲术业有专攻,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第二个是尽可能简单地覆盖客户。人际交往当中有一个“邓巴数”的概念:一个人最多稳定认识150个人。

剔除亲戚朋友上司同事,一个航司的客户经理,最多也就熟悉100位客户;但如果用代理的话,一个客户经理对应100位代理,100位代理再接触100位客户,那就是10000名客户了。

同时,客户买票买得少,可能今天有明天没有,关系不稳定,很多客户其实是无效客户;代理人聚少成多,关系相对是比较稳定的。

这就降低了航空公司客户管理的压力。

航空公司当然试图摆脱代理人,但是摆脱代理人之后才是真正的问题。

例如,航空公司要怎么触达客户?自己有优惠要怎么做宣传?全部到公域流量渠道吗?

代理人是一个独特的私域流量渠道,而且还自带客户分类功能,TMC是TMC,境外代理是境外代理,旅行社是旅行社,客户按代理人分得整整齐齐,做活动和放政策都是精准的。

放着私域流量不用,跑着去用公域流量,那只怕是票价提不提得上来还两说,销售费用,“买流量的钱”先直线上升了。

很多航空公司,新媒体新渠道还没有玩明白,就想着干掉旧渠道,这样青黄不接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同时,航空公司对代理人的排斥政策,不但没有使得直销率提高,反而正在使得代理市场逐渐集中——在排斥代理人的政策之下,只有那些将机票视为“流量入口”,藉由捆绑销售获得利润的代理人才能活下来。

航空公司因此也会逐渐发现,自己面临的市场越来越混乱——当你把遵守规则的代理人赶走以后,剩下的一定是不遵守规则的代理人。

代理人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票价。

往年票价佣金按价格捆绑,代理人和航司的利益是一致的,航司卖得越贵,代理人挣得越多;如今票价佣金改为定额,卖多卖少对代理人一个结果,代理人虽然不会通过晚出票“遏制需求”(这在实际上并不可行,违背旅客期望),但是当然会向购票人推荐最便宜的机票。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很多代理转型TMC,更准确来说是“费控”行业。

对于这一批转型TMC的代理人而言,帮企业省下来的成本越多,企业越喜欢他们,给予他们的票量越高,手续费也就越高。

当代理人和买家站在同一战线的时候,航空公司必然会陷入票价管理上的窘境——代理人是最了解航司票务政策的人,把他们推向对立面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拿回股票市场类比的话,航空公司排斥代理人类似于庄家排斥券商——这在股市上来看几乎不可思议。

只有行业越热闹,行业里的庄家才能有钱赚;当行业不受关注的时候,即使是庄家也无利可图。

在没有人口的王国里做国王,是没有意义的。

点击下方主页可与作者实时互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