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西瓜船》,来自中国作家 苏童。

茅盾文学奖作家苏童的亲选小说集,收录他的17篇代表性小说,包括《西瓜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吹手向西》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茨菰》等。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我们也欢迎作者与读者针对书目涉及的话题进行交流或交锋,这是书评君设置评审团栏目的初衷。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西瓜船》


苏童 著

磨铁·文治图书|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苏童,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黄雀记》等;另有《西瓜船》《拾婴记》《白雪猪头》《茨菰》等百余篇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河岸》获得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09)和第八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10)。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2011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2015年,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茅盾文学奖作家苏童的亲选小说集,收录他的17篇代表性小说,包括《西瓜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吹手向西》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茨菰》等。17个直呼真实的成长与挣扎故事,写尽命运巨流里普通人的横冲直撞。每一个把痛苦当笑话讲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灵魂共鸣!

它为何吸引人?


  • 余华力荐:“苏童的《西瓜船》是烘云托月式的”


2023 年,作家余华作为首次被《巴黎评论》采访的中国籍作家,他在《巴黎评论》上

提供了一份他推荐给学生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唯一一篇中文小说便是苏童的《西瓜船》。

在《我在岛屿读书》《与辉同行》节目上,余华多次推荐《西瓜船》:“苏童向我们展示了叙事的另一个方向。《西瓜船》的方式是烘云托月,他不画月亮只画云,可是月亮无处不在。” “苏童的《西瓜船》就是一篇找不到任何缺陷的小说。”

  • 平静的疯感,秩序下的荒诞

苏童的文学带着一股邪气,像一条潮湿幽深的暗巷,神秘瘆人,又让人忍不住窥探,他的文笔是精致、妖冶、非常灵,他的恐怖不是靠鬼怪,而是藏在日常里的人性扭曲和生活中无力反抗的绝望。

  • 更适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快充”


苏童在访谈中曾提到:“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能解决你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它可以抚慰你,这是它的功效,它给你按摩,给你抚慰,或者是给你提供不同的看世界的窗子。这是它的作用,不是必需品,但它是一扇窗子。”

《西瓜船》(试读)

西瓜船(节选)

西瓜船大多来自松坑一带,河边住惯的人都认得出松坑的船,它们比绍兴人的乌篷船来得大,也要修长一些,木头的船体,下面临近水线的船板上包着白铁皮,船篷尤其特别,不是用油毡篷布做的,是一种用麦秆密密实实编结的席子,随意地架在四根木棍上,看上去像闹地震时候街上的防震棚。

每逢七月大暑,炎热的天气做了西瓜的广告,城北一带的人们会选一个清闲的黄昏,推上自行车,带着麻袋或者尼龙网兜到铁心桥去买西瓜。松坑来的西瓜船总是停在铁心桥桥堍下。七月第一批西瓜船从酒厂码头那里密集的船只中冲出来的时候,就有眼尖嘴馋的孩子从临河的窗子里看见了,跺着脚对大人喊,西瓜船来了,快去买西瓜!更有傻子光春这样的多事者,他们在岸上领着船往铁心桥那里奔,一边奔一边喊,西瓜船来了,西瓜来了!

年年都有西瓜船从松坑一带过来,船多船少而已。连小孩子都能一眼认出西瓜船,顶着那么个麦秆席子,船头上垒了简易的行灶,晨昏时分炊烟照样升起,看上去不像船队,倒像一组违章建筑的棚屋,盖到水上去了。

卖瓜的是老老少少的松坑男人。乡下的男人谁不勤快呢,可是到了铁心桥下他们就显出一种令人疑惑的懒散来,没客人的时候他们不是聚在一起打扑克,就是窝在西瓜堆里打瞌睡,有人跳到船上来,马上就醒了,从船篷里慢慢地钻出来。他们穿着白色的长袖衬衫和灰色蓝色的长裤,不习惯用皮带,裤子用蓝色的布带牢牢地束住,年纪大点的不注重仪表,常常歪敞着裤门,露出里面的花裤头的颜色。他们都带了鞋子,大多是解放鞋、雨鞋、布鞋,也有小青年置了皮鞋,却一律扔在舱里,打着赤脚。总体上来说他们穿得比街上的人多,却显得衣衫不整。他们在铁心桥下卖了好多年西瓜了,有的年年出来,街上的人能热络地喊出他们的名字,上了船和松坑人拍肩膀打屁股的,多半是为省下几个钱笼络人心。有的人还从冷饮店里买了四分钱的赤豆棒冰带上船呢。对于香椿树街人有所图谋的热情,卖瓜人嘴里应着,脸上堆着笑,但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精明的防患于未然的光,说,赶紧挑几只回去吧,今年雨水多,瓜地里收成不好,就这么几船瓜,过两天就空船回去啦。

船上没有磅秤,用的是老式的大吊秤,遇到大宗的生意,要两个人用扁担把西瓜筐抬起来过秤,人手不够,别的船上的人就跳过来帮忙了。在船体的摇晃中,讨价还价的声音有时像激烈的口角,有时则像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一样各抒己见,最后你让一步,我退一步,达成统一。就这样,一只只松坑西瓜离开西瓜船各奔东西,其中一只投奔到了陈素珍的篮子里去了。

陈素珍买瓜是一只一只买的,差不多隔一天买一只,挑拣讲价都极其认真,松坑人拍了胸脯包熟包甜才肯掏钱。从七月买到八月,到了八月,眼看松坑来的西瓜船渐渐空了舱,陈素珍想想儿子寿来那么喜欢吃西瓜,就有点抢购的想法了,一天买一只,挑得也不仔细了。松坑西瓜外表都是浑圆硕大的,也看不出哪只西瓜隐藏了不安定因素,陈素珍万万没想到那天她歪着肩膀把一只大西瓜提回家,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提回去的是一篮子的祸害。

事情过去好多年,谁也不记得陈素珍买瓜的细节了,只记得她买到了一只很大却没有成熟的白瓤瓜。这样的瓜再常见不过,不好吃,但确实是西瓜。类似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容易解决,要不你就胸怀大一点,只当是吃萝卜把西瓜吃了,不怕麻烦的话就把西瓜带到铁心桥去,买了白瓤的,松坑来的西瓜船通常是允许换瓜的。

陈素珍选择的是换瓜。她准备去换瓜时还惦记着另外一些家务事,香椿树街有好多忙碌又能干的妇女,恨不得一只手做两件事的,陈素珍就是那样的人。她的篮子里已经装满了酱油瓶黄酒瓶,突然又去拿了一块布料,准备带到裁缝店里去做睡裤。她嫌篮子分量重,就把那半只白瓤瓜拿出来了,空口无凭是常识,陈素珍怎么会不知道?所以她小心地用勺子挖了一块瓜瓤,包在油纸里,作为换瓜的证据。

陈素珍挽着篮子来到铁心桥下,看见三条西瓜船走了两条,只剩下福三的船了。说起来也不巧,她过去都是在福三的船上买瓜的,这次看见另外一条船上人多,就凑热闹上了张老头那条船,没想到相隔一天,张老头和他的船竟然就不见了。陈素珍不相信那一堆西瓜能在一天内卖光,她猜测还是剩下的瓜不好,卖不掉了,船上的一老一少便把船摇去别的地方卖。陈素珍站在桥堍下,手里摸到油纸包里的那堆瓜瓤,忽然对松坑人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心里有恨嘴上就骂出来了,什么包熟包甜,乡下人,总是要骗人的!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 能力。 对本书的相关话题感兴趣。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对这本书相关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赠送一本书,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 将书读完,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并给这本书打分 (满分10分) 。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下方留言哦。


评审团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