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唐玄宗的爷爷。
上面有个“千古一帝”的爹,后面有个“开元盛世”的孙子,身边还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帝妻子。
夹在这几个人之间的李治,活成了影视剧里的背景板,史书中的怂包子。
然而一直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唐高宗李治,其实也是个文治武功相当出色的狠角色。
审时度势,致胜一击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是这样说的:
太宗不够了解自己的儿子,废立太子时犹豫不决,最后选中了昏聩无知的李治。
要不是让这“昏童”当了皇帝,能有武氏之乱吗?李唐宗室、朝中贤臣,能死那么多人吗?
欧阳修的这番评价,显然是对高宗有着很深的偏见,完全忽略了他的功绩。
不过他有一句话倒是说对了:太宗并不了解他这个儿子。
作为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三子,李治上面还有两个嫡亲哥哥。
太子李承乾犯忌太多,最终谋反失败被废了,太宗又在老二老三之间犹豫不决。
他当然喜欢李治这样宽厚仁孝的孩子,却又觉得他过分仁懦。
老二李泰的表现倒是没得挑,李世民直接许诺要立他为太子。
李泰也给他爹画了张饼:
等我要死的时候,我肯定先杀了我儿子,把皇位传给三弟。
李世民感动坏了,谏议大夫褚遂良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将来他坐拥天下了,还可能杀自己儿子吗?要是连自己儿子都舍得杀,还有什么人他不敢杀?能放过他弟弟吗?
这番话有理有据,成功让太宗心乱如麻,却不足以令他打消这个决定。
真正让李世民对李泰感到失望的,是他对李治的恐吓威胁。
李泰想让李治主动退出这场太子之争,就拿之前李元昌和李承乾谋反失败的事恐吓他:
你和李元昌关系那么好,他被处死了,你就不怕自己也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
这话,李泰当然是私下说的,那太宗是怎么知道的呢?
史书上说,李治被这番话吓坏了,进宫见太宗时,神情恍惚,忧心忡忡。
太宗见他这副样子,很是担心,问他怎么了,他又不肯说。
太宗反复追问,他才终于如实禀告。
也正是这件事,让太宗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
而李治在此事中的表现,真的只是一个软弱仁懦之人吗?
李治太清楚父亲的心思了:
李世民看中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向仁孝,又和睦兄弟,传位给他,可保全宗室。
所以李泰威胁他,他并不主动告状,只表现出惊惧的神情。
太宗询问,他也支支吾吾不肯说,摆出一副极力维护兄长的姿态。
这哪里是仁懦?倒是非常懂得审时度势,找准时机,出手就是致胜一击。
文治武功,出类拔萃
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治,在一些史书、影视作品中,都是武则天的背景版。
可实际上,高宗的文治武功,也是出类拔萃的。
永徽二年,西突厥大举侵边,李治先后三次派兵西征。
最终,西突厥被彻底终结,臣服西突厥的西亚各国也纷纷归附大唐。
龙朔三年,白江口一战,刘仁轨大破倭军水师,百济归降。
总章元年,李勣攻破平壤,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
大唐的版图,在高宗时期达到鼎盛,规模空前。
而李治更难得的一点,是他并不穷兵黩武。
连年征战,确实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他主动停造战船,减少既马,派高官巡察十道,视察民生。
既能开疆扩土,又重视百姓疾苦,光凭这一点,李治就绝非昏聩无能之辈。
高宗也不只是武功出类拔萃,文治也一样出色。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完成了“五经正义”的修撰,并作为科举标准答案颁行天下。
他改革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制度,加入“贴经”“杂文”等考试内容。
既重视儒家经典,又考诗文创作,直接催生了唐代诗文的繁荣。
他主导编修《南史》《北史》两部正史,又修成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堪称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巅峰之作,不仅是后世立法、司法的重要范本,也对亚洲很多国家的法治建设影响深远。
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即使是高宗自己的时代,很多叙事也都是围绕武则天展开的。
在这些人的包夹之下,李治似乎只能沦为背景版。
可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外开疆扩土,对内打压权贵,夺回大权。
被误解千年的“昏童”,其实也是手段凌厉的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