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年买增程车的时候,我是真的信心满满。

觉得“可油可电、大空间、续航长”——这不就是新能源里的最优解吗?

身边人也一个接一个换增程车,我也没多想,直接一步到位。

结果呢?才用了不到两年,我就把它卖了,换成了纯电。



一开始我还不好意思跟人说,怕被笑“开倒车”。

但开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只想说:有些话,真的不吐不快。

太多关于“增程值不值得买”的说法,现在回头看,全错了。

甚至可以说,很多被营销骗得不轻。

为什么这么说呢?增程车到底有什么问题,为啥买的人不少,后悔的也多呢?

01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买增程车?

其实现在回头看,喜欢增程车的人,并不是真的不懂车。

而是从各种角度看,它解决了很多“普通人在意的事情”。

比如最关键的——续航焦虑。

纯电不管怎么样,都会担心没电的情况,甚至没有充电桩。

但增程的一句“油箱兜底”,就把这个焦虑掐断了,特别适合不喜欢冒风险的人。

再说实用性。

不少增程车空间大、配置高,还带电驱的丝滑感,外加一个“我也能加油”的安全感。

说白了,就是一种看起来全都能兼顾的方案。

你通勤行、带娃行、跑远路也行——谁不喜欢“全能”呢?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点:配套还没那么成熟的时候,增程是“最保险”的选择。

说白了,不是每个人家门口都有桩,也不是所有人都习惯研究“充电路线”。

特别是刚从油车过渡过来的人,增程听起来,像是一个“让人安心”的缓冲带。

所以增程车火得很有道理。

不是车企忽悠人,而是它精准拿捏了大多数人“宁可求稳,不愿折腾”的心理。

只是可惜,真用起来才发现:

有些“面面俱到”的东西,往往也意味着“哪一面都差点意思”。

02 增程有哪些缺点,使得不少人换成了纯电?

增程车真正让人“开始动摇”的,不是某个具体毛病——

而是你用着用着,会越来越觉得:这车,不是不能用,而是“怎么都不太舒服”。

第一个最直接的,就是“续航焦虑没解决,反而变成双焦虑”。

表面上增程是“电不够就用油”,但你真用上就会发现:

你既怕没电,又舍不得用油。

电跑得短,冬天掉得快,一充就得一小时,你烦;

油能跑,但油价又贵,电驱变发动机带动后,顿挫、噪音、油耗全上来,你更烦。

用电焦虑,用油又内疚——明明是“双保险”,结果成了“双折磨”。



第二,就是驾驶体验“前后落差大”。

你用电开的时候很爽,安静、丝滑、加速猛;

但一旦馈电,发动机接入,整个车的高级感就瞬间塌了。

声音大了,动力变迟钝,车里顿挫感上来,一脚油下去,心也跟着抖。

尤其是高速上超车,你会明显感觉到:馈电时动力衰减很明显,根本使不上劲。

说白了,有电时,你像在开保时捷;馈电时,感觉连马路三大妈都不如!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换纯电?

不是他们不懂增程的逻辑,而是增程的某些烦恼,其实远胜过纯电。

03 这说明增程车不能买吗?

说到这,倒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增程车。

它的确有用,但前提是——你真的需要,你满足条件。

比如你你家里有充电桩,根本无需纠结充电问题,回家插个枪就好了;

或者说你真的经常跑长途,而且对用油不敏感,那开起来也很舒服。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家充设施,又对加油斤斤计较,平时也不咋跑远路……

那我劝你,别光盯着“可油可电”这四个字,一定要冷静想清楚两件事:



第一,你真的能接受增程车的充电频次和效率吗?

“电为主、油兜底”听起来很理想,但前提是——充电方便且效率高。

问题是,增程可没那么理想。

它电池小、纯电续航短,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

但每次充电,又慢得让人抓狂——

别指望像主流纯电那样动辄120kW起步,很多增程车的快充功率连70kW都不到。

这意味着,想“快充补能”,你得在桩边蹲一个小时起,还不一定充得满。

这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件日常使用中非常真实、非常消耗耐心的事。



第二,你真有那么强烈的长途焦虑吗?

说白了,大多数人一年到头,真正跑长途的日子可能也就三五天。

为了这3-5天,却背着365天的油箱,其实并不划算。

更残酷的情况是,很多人的活动半径不会超过500km ,长途也是高铁和飞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纯电足够了,也没有什么焦虑感,没啥必要上增程。



归而言之就是,买车从来不是“谁更全能”,而是“谁更适合”。

所以,在你纠结增程还是纯电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一句话:

你买车,是在满足真正的生活,还是满足对生活的幻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