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着手机的手在发抖,屏幕上母亲发来的消息像一把生锈的刀,在我心口反复剐蹭:“你弟弟刚生了二胎,正是用钱的时候,你作为姐姐,每个月给家里打三千块养老费吧。”我盯着这条消息,眼前浮现出半年前拆迁办签字那天,父亲拍着胸脯对弟弟说“咱家的一切都是你的”的场景。拆迁款320万,三套房子,还有那栋承载着我整个童年的老家别墅,如今都与我再无半点关系。
小时候,我总以为“重男轻女”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直到十二岁那年,我考了全班第一,满心欢喜地等着父母表扬,等来的却是父亲一句“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那天母亲把我拽到一边,低声说:“别和你弟争,他是男孩,以后要传宗接代。”从那以后,我的奖状被塞进了抽屉深处,而弟弟考了倒数第十,父母却安慰说“男孩子开窍晚”。
高考填志愿时,我想去省外读大学,却被父亲以“家里需要人照顾”为由强行留在本地。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怕我远走高飞,没人帮衬弟弟。大学四年,我靠着奖学金和兼职撑了下来,而弟弟的学费、生活费,父母从未有过半点犹豫。毕业后我进了一家私企,工资不算高,但省吃俭用也能存下些钱。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念叨:“你看你弟弟工作不稳定,以后结婚买房还得靠家里。”我默不作声地把刚发的奖金塞进她手里,换来一句轻飘飘的“还是闺女贴心”。
拆迁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加班。母亲打电话说:“咱家要拆了,你爸说了,钱和房子都给你弟。”我握着手机的手指节发白,问:“那我呢?”电话那头传来麻将声和母亲不耐烦的声音:“你是闺女,迟早要嫁人,要这些干什么?”挂断电话后,我蹲在公司的消防通道里,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同事小王路过,惊讶地问:“你老家拆迁了?那你不就是拆二代了?”我张了张嘴,最终只是苦笑:“和我没关系。”
签字那天,我特意请了假赶回老家。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问:“闺女也是家庭成员,这分配方案...”话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她已经嫁出去了(事实上我还单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弟弟坐在一旁,翘着二郎腿玩着新换的iPhone,连头都没抬。那栋我从小长大的别墅,墙上还留着我用粉笔画的身高线,如今却要彻底改姓“孙”——弟弟的姓。
更讽刺的是,分完钱和房子后,父母对我的态度反而热络起来。母亲三天两头打电话,不是说腰疼要去医院,就是说弟弟工作忙没人做饭。上周她在电话里哭着说:“你弟压力太大了,房贷车贷养孩子,你当姐姐的就不能帮帮家里?”我终于忍不住爆发:“帮?我帮得还不够多吗?这些年我的工资有一半都贴补给了家里!拆迁款320万,三套房子,还有你们的存款,一分都没给我,现在却让我养老?”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抢过电话,怒吼道:“你这是和父母说话的态度吗?我们把你养大,要你养老天经地义!”我冷笑:“天经地义?那把拆迁款分给我一半也是天经地义!你们口口声声说我是外人,现在又拿亲情来道德绑架我?”说完,我挂断电话,拉黑了他们所有的联系方式。
这几天,家族群里炸开了锅。七大姑八大姨轮番上阵,说我“不懂事”“没良心”。二姨甚至跑到我公司,当着同事的面指责我:“你爸妈养你这么大容易吗?现在老了让你尽点孝心怎么了?”我看着她,突然觉得无比疲惫:“二姨,当年分拆迁款的时候,怎么没人说句公平话?”她张了张嘴,最终没说出话来,转身离开了。
深夜里,我翻出小时候的相册。照片里,五岁的我和弟弟站在别墅前,他手里拿着棒棒糖,而我只有半块饼干。母亲在一旁笑着说:“弟弟小,你要让着他。”那时的我以为,等长大了就好了。可如今我才明白,有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我不是不愿意养老,只是不想接受这种荒诞的双标。如果当初他们能公平地对待我,哪怕只分给我一套小房子,我也会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可现在,他们把所有的爱和财产都给了弟弟,却要求我承担同样的养老责任,这凭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我冷血,但谁又能体会我这些年的委屈?那些被忽视的童年,那些被剥夺的机会,那些深夜里独自流泪的时刻,都在提醒我:亲情不该是一场单方面的索取。我决定暂时不再回应他们的任何要求,先好好爱自己。至于养老,等他们愿意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一谈,或许我会重新考虑。但在此之前,我不想再做那个被亲情绑架的“冤大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