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便利变成生活障碍,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位80岁的盲人老者,在营业厅被要求“睁眼刷脸”才能办手机卡——这种魔幻场景,竟真实发生在2025年的今天。



事件回顾:一场“睁眼”的荒谬认证

据央广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近日江苏扬州的盲人管先生前往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人脸识别中的“眨眼”动作被拒。管先生出生8个月时便因眼球缺失失明,身份证照片和残疾证均显示其双眼紧闭。尽管他携带了身份证,工作人员也肉眼确认了“人证一致”,但系统僵化要求必须刷脸。最终,他只能以女婿名义办卡,导致实名制形同虚设。



矛盾焦点:规则为何成了“绊脚石”?

1. 技术至上,还是服务缺位?

涉事营业厅坚称人脸识别是“必要程序”,但附近另一家同品牌营业厅却表示,残疾人可凭残疾证免刷脸。同一运营商,规则执行竟“一地两制”,暴露服务标准的混乱。

2. 法规早有规定,执行却“慢半拍”

尽管2025年6月将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办法》明确“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但管先生的遭遇发生在法规生效前,运营商以“未接到通知”为由推诿。而《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已规定“非必要不刷脸”,涉事方显然漠视了法律精神。



深层反思:技术如何不抛下“少数人”?

• “无障碍”不能只停留在口号

要求盲人睁眼验证,本质是“滥用技术”的懒政。技术本应服务于人,但当规则设计忽略特殊群体时,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 人性化服务需“补课”

运营商本有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的流程,但管先生当天未获协助。这暴露出基层员工培训不足、应急机制缺失的短板。



未来启示:规则应有温度,科技应有底线

管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网友分享的经历显示,面部烧伤、瘫痪患者也曾因刷脸被拒。技术应用必须坚守两条底线:

1. “最小必要”原则:如专家陈音江所言,收集生物信息需克制,人工核验等替代方式应常态化。

2. “人本优先”思维:规则执行需保留灵活空间。“当技术驰骋时,更应牢记它始终围绕人。”



结语:

盲人办卡事件,撕开了数字化浪潮下的“隐形歧视”。当技术成为门槛而非桥梁,我们亟需一场从法规到执行、从设计到服务的系统性反思——毕竟,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从来不是多数人的便利,而是对“少数人”的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