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初夏,今年的杨柳飞絮终于结束了。许多市民都有同感,今年的“白毛”似乎比往年有所减少!一些轻症的鼻炎、咽炎患者,相对轻松地度过了谷雨前后二十多天。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5月14日,记者采访了市园林质量植保站高级工程师张志梅。

飞絮危害不少

张志梅介绍,很长时间以来,杨柳树都是北方城市常用的绿化骨干树种,具有绿量大、抗性强等优点,在降噪、滞尘、造氧等方面效果明显,有较好的景观和生态价值。但近十几年来,杨柳飞絮引发的健康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了解,杨柳飞絮是杨柳科植物种子的种缨,雄株不飞絮,只有雌株飞絮。飞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健康隐患,杨柳絮无毒无害,却是重要的过敏原,被吸入鼻腔、口腔、呼吸道后,刺激黏膜引发咳嗽、喷嚏、哮喘等症状。此外,杨柳絮在飞扬过程中夹杂有花粉、灰尘等颗粒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和皮疹,严重的还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其次是安全隐患,一方面飞絮易燃,聚集后遇明火易引发火灾。另一方面干扰驾驶员及行人视线,影响交通安全;最后就是污染环境,飞絮影响空气质量、城市美观和水体生态。

“洗剪吹”打药物

“修剪、湿化、清扫”是常见的杨柳飞絮防治手段,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剪洗吹”。张志梅表示,飞絮前,养管部门会对树龄较大、枝条密集的杨柳树实施“外科手术式”修剪,剪除内膛枝、病弱枝等,以减少开花量;飞絮时,“最简单易行、节约有效的方法就是树冠喷淋作业。”张志梅介绍,定时不定时地给杨柳树“洗头”,一是能阻滞飞絮扬飞距离,缩短扬飞时间,二是把树木周遭的路面淋湿,能有效防止飞絮二次扬飞,方便清扫,抑絮率大概能达到50%。

飞絮后,还要注射药物抑制絮量,其特点是今年注射明年起效。张志梅表示,从2017年开始,市园林部门就对新建路、桃园四巷、坞城西路、康乐西巷、玉门河公园、碑林公园等处的近千株杨柳树,实施注射药物抑制飞絮试验,选择了“抑花一号”“植缘”“柳絮一插尽”“十里晴”等多种药剂。试验表明,“抑花一号”对柳树效果较好,注射后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小,但操作复杂,抑絮率80%以上;“植缘”对杨树效果较好,且操作简单,但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大,抑絮率达90%以上;“柳絮一插尽”“十里晴”等,操作有难有易,抑絮率有高有低。“总而言之是各有利弊,既要进一步试验观察,也要注意因树施策。”

控增量减存量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飞絮,近年来,市园林部门按照‘控增量减存量’的总体思路,逐步替换杨柳雌株,包括替换成杨柳雄株或其他绿化树种。”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新建或改造提升的道路工程、园林工程中,不再使用杨柳雌株,“一改一大片,整体化推进”。比如前几年的解放路改造、去年的迎泽大街改造,以及滨河东西路南延、蒙山大道等处,都已不再栽植毛白杨,改为新疆杨或其他树种,如白蜡、银杏、法桐、刺槐、云杉、雪松、华山松等,“腰杆”直、绿量大;另一方面,对公园绿地、道路两旁的枯死、病弱等杨柳树进行更新迭代,用无飘絮乡土树种替代,“久久为功,一点点改进”。比如街心公园、碑林公园等处,现在基本没有飞絮,原有的少量的飞絮品种已逐步被黄栌、五角枫、元宝枫、玉兰、核桃、皂角等景观树木所替代,既“根治”了飞絮,又增添了景致。

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几年里,每年春夏之际,我市的飞絮情况必将逐渐好转!

记者 刘晓亮

来源:太原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