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内容中,文史君为各位读者介绍了李源潮同志的母亲——吕继英同志的故事。

吕继英同志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江苏地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曾与李超时、吕镇中等革命先辈们一起,参与建立了海属地区的党组织。抗战时期,她又全力组织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吕继英同志听从党的安排,先后在苏州、常州、上海等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在其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吕继英同志始终以坚韧不拔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吕继英的丈夫李干成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是淮阴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建国后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四十年,一路做到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本期内容,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奇的革命者,领略一下他的传奇事迹吧!



李干成,江苏涟水县人,1909年11月出生。由于家境殷实,李干成从小便受到了良好地教育。在学校里,他经常听到林则徐、冯子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的故事,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6年,17岁的李干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建设大学就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匡亚明、宋西平等进步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李干成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爱国学生运动,思想日趋进步,政治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在一次革命游行活动中,李干成不幸被捕入狱。李干成毫不畏惧牢狱之灾,让他想不通的是,为何参与“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爱国运动还会受到逮捕,难道这些人就那么地不思进取吗?

当然,这一残酷的现实,也让他深刻意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本质。此外,在阅读了大量的共产主义著作后,李干成更加坚定了投身共产主义革命的决心。

因此,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际,李干成也初心不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后不久,李干成就被任命为上海闸北区团委宣传部部长,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春,李干成被派到苏北组织农民暴动,先后担任宿迁县委书记、邳州县委书记等职。

事实上,李干成担任宿迁县委书记,完全是“临危受命”。在当时白色恐怖遍布的情况下,宿迁党组织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革命斗争形势陷入低迷。

李干成走马上任后,立即带领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先后组织和领导了“洋河佃农麦收斗争”和“抗租抗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在李干成的积极领导下,宿迁的革命斗争形势日渐高涨。



李干成在宿迁仅工作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后调任邳县县委书记,之后又任共青团徐海蚌特委书记兼青年部长。让李干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十余年后他竟又回到了宿迁任县委书记,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1932年,河南省委遭到敌人严重破坏,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吉国桢,省委常委、妇女会书记杨斯萍,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傅朝章等同志先后被捕、壮烈牺牲。从当年9月份开始,河南省委已不复存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行坚持斗争。

在此情况下,李干成被组织上调回了共青团江苏省委工作,任团沪西区委书记。

同年11月初,李干成在去沪西参加会议时,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敌人逮捕,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在狱中,李干成受到了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从始至终没有透露党的半点机密。不仅如此,他还在狱中积极组织被关押的同志与敌人坚决斗争。

众所周知,从1934年3月至1935年2月间,上海党组织遭到了三次重大破坏,革命形势可谓波谲云诡。李干成入狱后,原本外面有一位同志与他经常联系,但后来由于革命形势骤变,这名同志不得不离开上海,于是,李干成至此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六项主张。至此,已经被关押了整整五年之久的李干成终于重获自由。

李干成出狱后,第一想法就是赶赴革命圣地——延安。但无奈,由于长期受到关押,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情况下,他只好拖着病体回到家乡,在与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继续组织并领导民众开展革命斗争。



抗战爆发后,李干成与陈亚昌、万金培等人发起成立了“涟水抗日同盟会”;而后,苏北抗日同盟会在淮阴成立,李干成又当选为常务理事。在李干成的领导下,涟水抗盟和苏北抗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1939年3月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涟水。为了抗击日寇,李干成迅速动员和组织进步青年数十人与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合编为涟水县抗日义勇队,由李干成任队长。同年4月,李干成率部发起了鲁渡战斗。

战斗中,涟水义勇队联合盐河两岸数十里的民众武装、涟水常备队等数百余人包围了日军的一个小队,试图一举将其全歼。

但由于敌我武器装备悬殊,加上驻涟水县的日军紧急派出了一个中队的兵力前来驰援,故未能实现全歼之目的。但即便如此,此役的历史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它打响了涟水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一枪,极大鼓舞了涟水民众抗日的决心。

1940年后,李干成历任淮海区专员公署民政处处长、淮海区粮食处处长、泗沭县委书记等职。在任期间,李干成积极带领群众开展民主建设、大生产运动等,为稳固后方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8月,李干成被任命为宿迁县委书记,时隔10余年后,李干成又一次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马上任后,李干成一边积极进行思想、生产和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则加紧整顿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

在李干成率领的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下,我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并接连攻克了水路交通线上的数个日伪军据点。战至1945年初,李干成领导的宿迁抗日根据地军民共计歼敌上千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为后面的全国大反攻作好了准备。

1945年3月,李干成离开工作了还不到一年的宿迁,调任淮海地委(六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解放战争爆发后,六地委根据实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分散领导,时任六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李干成则兼任淮海区第二中心县委书记,负责领导淮阴、涟水地区的干部群众坚持原地斗争。

1946年10月,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兵分三路由淮安、淮阴向涟水发起了进攻,粟裕司令员、谭震林政委率领华中野战军浴血抵抗。

在李干成的积极动员下,涟水城全体民众同仇敌忾,成立了规模浩大的支前队伍,全力支援前线作战。据统计,当时仅随军行动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就高达2万余人,妇女同志们加班加点磨面12万斤,制作军鞋6万余双……

涟水战役共历时十四天,我军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共歼敌8000余人,一举挫败了国民党军对涟水城的进攻。涟水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跟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及后方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而作为中心县委书记的李干成自是功不可没。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中工委为了更好地统一领导苏北和江淮两个区的支前工作,成立了华中支前司令部,李干成担任副政治委员。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中,我军以60万人的“劣势”对抗敌军80万人的“优势”,敌我武器装备又相差悬殊,但即便如此,我军还是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

事实上,跟之前的涟水战役一样,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外,强大的后勤保障也不容忽视。据统计,当时参加支前的民工共计543万余人,他们为前线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和9.6亿斤粮食,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以至于有人评价说: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役。

当时,李干成就负责前线各部队的粮食供应、民工调度及战区民工动员与粮食筹措等具体工作,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干成担任常州地委副书记,不久任代理书记,全面负责常州地委的工作。

1953年后,李干成历任上海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交通工作部部长、基建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干成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四十年。

1962年,李干成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负责上海的市政建设工作。

在任期间,他先后主持改造了蕃瓜弄棚户区,建成了虹桥机场、沪嘉公路、沪闵公路,并开挖了第一段地铁隧道和第一条越江隧道等,为上海市的城市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建设黄浦江越江隧道期间,李干成积极带头开展前期筹划,并前往实地勘察,施工期间更是亲临现场指挥。

然而,就在越江隧道建设得热火朝天之际,特殊时期开始了,上海市委的工作逐渐趋于瘫痪,李干成也很快受到了冲击,越江隧道工程被迫停工。

在此期间,李干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在关押期间更是几次病危,但即便如此,他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动摇,展现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特殊时期结束后,李干成复出工作,担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兼调查研究工作委员会和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此期间,他围绕市内交通、城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开展调研,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

进入新时期后,李干成主动退出了一线,担任上海市委顾问一职。

由于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加上特殊时期遭受的迫害,使得他身体日渐虚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了解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1993年4月14日,李干成同志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84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