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俗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语境的变化,现在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只能通过猜想来解释。“坟头有刀,儿孙难消”就是这样一句俗语。
猜想之一,有人认为是坟头放置、埋放或棺材陪葬刀剑等,对子孙后代是不利的。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这些东西与坟墓并没有冲突,按照古代的说法,金代表财富,金又能生水,水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在考古中,一些汉代以前的古墓,挖掘出刀剑之类的金属物品,是常见的事情,不足为奇。
只是到了唐代以后的古墓,就很少看到这些物品了。那是因为在唐高宗时,民间丧葬“递相效仿,致有逾越”,于是,特下诏:
“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不得金宝珠玉。”
至此以后,普通百姓的墓葬,棺材内不得有任何金属制品,当然也包括刀剑之类。我国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盖棺时还可以钉铁钉,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材不可有任何金属物,棺材盖为榫卯结构,不用铁钉。
如果在坟头放金属物品,数年内就锈蚀消失了。再说,古代的铁可是紧俏物资,普通人家也舍不得浪费。
猜想之二,有的人认为环境中的尖锐之物,为刀的形状,如岩石的怪石、屋角、墙角等。
旧时,民间风水习俗盛行,比现在人要讲究多了,人们在选址时,连水射和路射都要避开,就不用说这些尖锐之物了。
还有人说,为植物种带刺的树、荆棘之类。这类的树和荆棘,比较古老的坟头上,如果没有人扫墓,也是常见的事。有扫墓的后代,扫墓时就砍掉了。
再说,民间将这些树和荆棘皆视为柴草,一种自然现象,飞籽成林、长草,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并没有特别的民俗说法。扫墓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砍掉,要不为什么叫“扫墓”呢?
因此,以上两种猜想,也只是现在的人,因为了解过去农村习俗而产生的一种臆想罢了。
那么,“坟头有刀,儿孙难消”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难消”在旧时语境中的意思
要了解这句俗语,得先了“难消”这个词在旧时语境意思。
这句俗语原来是“坟头若有刀,儿孙难消受”,现在农村很多人口里,仍然有这种说法,后来为了押韵,以便朗朗上口,才简化为现在的句子。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俗语中的“难消”的意思是说,难以消受,表示禁受、忍受、享受的意思,用农村的白话说就是受不住、受不了,或者镇不住、唬不住、不能用等的意思。
比如,旧时农村习俗,普通百姓人家的门前,如果摆放石狮子,就难以消受,按照农村说法,石狮子不但起不到吉祥物作用,反而会吃人,不吉利。所谓吃人,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摆放石狮子,违反古代礼制,会给家里带来麻烦和风险。
又比如,农村有一句俗语说“平民要建大门楼,儿儿孙孙日夜愁”,意思是说,普通百姓还没有达到建大门楼的社会地位,就是修建了,也难以消受,家里镇不住,反受其祸。这个祸指的是违反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叫僭越,在古代要受到惩处。
二、俗语中“刀”的意思
从前面一节中所说的“难消”的意思可以看出,以上猜想中的刀剑也好,金属制品也好,还有尖锐之物也罢,这些并不算“僭越”,最多也就是与当地的风俗不符。
因此,俗语中的“刀”并不是指刀剑及金属类的器物,也不是指尖锐之物,而是指坟墓的一部分,即墓碑。
通常来说,农村墓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碑身,二是碑座。碑座中间有一个凿空的四方孔,俗语为“卯”或者“卯孔”,而碑身下面有一个“凸”字形的头,俗称“榫”或者“榫头”。将碑座安放好后,再将碑身榫头插入卯孔,这样竖起的碑也就被固定了。
榫头像一把刀一样插入基座的孔内,民间又称也称为“榫刀”,这也就是碑为刀的来源之一。
再说,古代能否立碑,既有封建等级制度,也有民间形成的习俗。比如,明清律法规定:
“一品官员墓碑高 1 丈 6 尺,每低一品递减 1 尺,七品以下仅能立高 8 尺的石碣,平民则严禁立碑。”
《大明律》又有规定,清代前期沿用:
“官民人等坟前石兽,公、侯、伯石虎、石羊、石马各二,一品二品石马、石虎、石羊各二。”
对违规设置这些规定的平民,将面临“笞五十”的处罚。于是,平民为了“安守本分”,门前不设石狮、不建门楼,不立碑,成为平民标识自我身份的文化符号,避免“僭越”带来的风险。
而有一些人,冒着风险在坟头立碑,或者设置石兽,就如同在坟头上悬了一把无形的“刀”,“刀”落地是会伤人的。这把伤人的“刀”,就是被“笞五十”的处罚。“笞”,即古代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打犯人的臀、腿或背的刑罚。
比如,据《浦城县志》记载,清代某富户欲为父立碑,族长以“非有官身,不得越制”劝阻,最终仅立无铭文的素碑。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坟头有刀,儿孙难消”这句俗语,反映的是古代普通民众,在面对象征官贵的碑刻形制时,自然产生“难消”的敬畏心理。
直到数十年前,农村一些年纪大的民众,仍然还存在这种敬畏心理。
现在的农村,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民间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先人坟墓是否立碑,有了选择的自由,而年轻一代再也没有了畏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