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寺木结构营造技艺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宝山寺地处宝山区罗店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嘉靖年间,由唐姓士绅舍其私宅改建而成(原名“玉皇宫”),开山五百年以来香火绵延,寺庙历经多次大修,现址为重建。
宝山寺依照《营造法式》重建,施工重建过程全部采用唐宋时期的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重建过程中,建筑工匠们使用传统工具,沿袭传统工艺对大木作、小木作、砖瓦石作等一丝不苟的态度,极尽认真。宝山寺以纯朴的建筑语言再现了中国9、10世纪蔚为大观的唐宋风致,充分的态度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精髓。
宝山寺▼
友谊民间剪纸
友谊民间剪纸是友谊地区独特的民间特色文化,已在友谊这块土地上扎根了近30余年。它不仅在社区、学校等处大放异彩,也曾在绿色警营落地开花,它还是中外友谊的使者,把中国的民间艺术推向了世界。
以徐登祥为代表人物的民间剪纸艺术群体,广泛地展开推广工作,不仅让众多百姓体会到友谊民间剪纸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也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延续。多年来,剪纸班的学员曾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全市的各类比赛,并频频获得金奖、银奖,甚至特等奖。许多作品曾先后在《新民晚报》《宝钢日报》《宝山报》等刊物上发表,有的已入选《中华美术精华》一书。
剪纸作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剪纸作品-吴淞老炮台
剪纸作品-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剪纸作品-美兰湖景区
花格榫卯制作技艺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典花格榫卯技艺有数千年历史,历代工匠在传承中摸索创新,形成了各种风格,体现在江南建筑上的工艺日趋完美,往往成为“点睛”之笔。
大场的陈标将花格榫卯技艺运用于工艺品制作。工艺品选小叶紫檀、黄花梨和老红木为材,以微型的锯、刨、凿、刀为工具,使用榫卯技法和多种专业技能为基础,融入绘画、雕刻等艺术手段,创作出一批巧夺天工的作品。
大场花格榫卯技艺的作品由成千上万厚度仅0.15cm的小木片拼出人字格、万字格、龟纹格等花格,并与其他部件装配成整体,部件的拼装都因榫卯的严丝密合而极为坚固。制品均为木质本色,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兰风清趣
乐佛屏风
大场花格榫卯技艺作品《福禄寿花格瓶》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标于2015年3月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萧泾寺传说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萧泾寺传说内容跨越了自梁至清的一千余年,其中,供奉萧何和华佗,在上海地区极为罕见。萧泾寺传说为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由最初饭后茶余谈论的奇闻轶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得以留存,此乃其艺术感染力之使然。
萧泾寺传说达二十余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萧泾寺的来历,称该寺为梁武帝所建之家庙,庙中供奉着萧何和华佗,曾拥有五千零四十八间房屋,号称居沿江七十二寺之首;二是关于萧泾寺和明代“靖难之乱”,据传当年建文帝朱允炆在京城失守后逃入萧泾寺藏身,当追兵火烧萧泾寺时,侥幸死里逃生,又得朱家三姐妹相救,从此下落不明;三是与萧泾寺相关的风物传说,包括由此产生的当地民俗及其他史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高铁上海宝山站领航大吴淞“半小时经济圈”
蝶变:大吴淞江海岸线的精彩跃迁
来宝山解锁这些宝藏野趣露营地,让你玩到不想回家
通讯员:姚存卓
编辑:张博宇(实习)
资料:规划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