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在中国很多有历史的城市,都会有一座谯楼,《辞海》的解释是:“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古时人们建谯楼,总会在楼内悬巨钟,置大鼓。每当晨钟敲响,暮鼓回荡,一座城市便有了时间的法度。

江西宜春,很多人知道这座城市是因为“一座叫春的城市”,宜春历史悠久,古代也称袁州,袁州也有谯楼,至今仍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袁州谯楼的主要功能是报时,据考证,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



我两次去袁州谯楼,第一次下雨,第二次阴天,偶有一丝阳光,阳光出现的那一分钟里,我拍下一张阳光斜斜射入城门洞的照片,这座谯楼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晴朗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和下午都会迎来一线阳光射入门洞。





袁州谯楼始建于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南唐袁州刺史刘仁瞻修建了一座既可用来瞭望和防御,又可用来敲鼓报时的谯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州滕强恕重建了这座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





袁州谯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购票登楼,我个人认为有几大看点,一是现存最早的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二是城墙砖上的字,三是不直的杉木柱子。





登楼而上,为了说明这里曾经是从事时间工作的天文台,黄道经纬仪、日晷等古代天文学仪器模型摆在了城楼上。



连教科书的地动仪也摆了上来,历史上这里有没有这些东西不重要,关键就是要告诉你这里曾经是个天文台。





谯楼分两层,一层有星象学家袁天罡像,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隋唐时期的相卜师、天文学家,中国堪舆学的鼻祖之一。



一楼有一些文字介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游客,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



有必要注意一下那几根柱子,似乎不那么直。南宋时期知州滕强恕主持修建袁州谯楼,在采购梁柱木料上遇到了大麻烦,运来的24根粗杉,树干大却不直。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建筑工匠们,他们将这些并不笔直的粗壮柱子,巧妙地用在谯楼的主体建筑上。于是,袁州谯楼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东八柱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但它们共同支撑起了谯楼歇山重檐的楼顶,数百年过去了,这座谯楼一直挺立不倒。这些歪歪扭扭的柱子,也成了袁州谯楼的一大特色。



二楼设有钟鼓,晨钟暮鼓,所以袁州谯楼又被称为“宜春鼓楼”,门前那条步行街也叫作鼓楼步行街。







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扳、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如今这套铜壶滴漏也被复原了出来,据说这套测时系统非常准确,以至于从朝廷到地方的时间确定,一度沿用袁州天文台的测时、守时和授时模式。





很多人每天走过路过袁州谯楼,又要多少人根本不知道它辉煌的历史,它比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天文台都要早,比1276年建造的河南登封观星台还要早一些。



看完楼上的陈列,我建议你围着谯楼走一圈,看看那些城砖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年代和地址。





城砖最早的铭文是宋淳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51年,距今760多年,当然这块砖字迹并不明显,所以一般游客也很难找到。





我能找到最早的城砖石明洪武十年的,也就是公元1377年,这种砖比较多见。



清道光十六年的城砖也比较多,估计1836年也有一次比较大的重修。





除了时间,有的城砖上还有地名、官职和人名等,来自萍乡和万载两个县的城砖比较多,萍乡在1970年已经脱离宜春升级为地级市,万载至今仍是宜春市辖县。









看完谯楼也可以试试宜春菜,不得不推荐一下老宜春,如果你能吃辣的话直接冲就行了,人均三四十还是当地名店,而且连锁店还不少。

袁州谯楼是宜春市地标建筑,是宜春历史文化的代表,可惜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宜春,城区中所剩的古建筑也是屈指可数,幸好这座袁州谯楼历经800年风雨,至今犹存。从瞭望、防御到授时,袁州谯楼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时间,既可以瞭望敌情,也能够仰望星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