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王晨/文图

为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中原品质教育”融合发展理念,5月,中原区外国语小学以“传承文明,科创未来”为主题,开展外语文化节全学科融合活动,创新构建“劳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淬炼身心,在劳动创造中绽放成长活力。

活动以“巧手筑名胜、戏曲韵味浓、翰墨绘家乡”三大板块为载体,打造沉浸式劳动与心育融合场景。


巧手筑名胜:空间建构中的自我认同。学生运用超轻黏土、废旧纸箱等材料,还原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河南地标建筑。在丈量比例、拼接结构的过程中,手脑协同的劳动实践不仅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更通过“微型建筑”的具象化成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可创造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


戏曲韵味浓:非遗体验润泽心灵成长。教师以豫剧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们通过学唱经典选段、制作传统头饰和脸谱,解锁非遗文化与心理健康的“跨界密码”。低年级学生用鲜艳颜料绘制夸张脸谱,在色彩碰撞中释放童真;高年级学生尝试设计戏曲头饰,在穿针引线间培养专注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戏曲角色的喜怒哀乐中理解情绪表达:“穆桂英的英勇、花木兰的坚毅,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我们学习管理情绪、勇敢面对挑战的榜样。”这种“传统艺术+心理疏导”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用多元视角看待情感,构建积极心理认知。


翰墨绘家乡:笔墨劳动滋养心灵根系。学生们以毛笔为媒介,用水墨勾勒黄河奔涌、用线条描绘市井烟火。在横竖撇捺的运笔中,学生们不仅精进书法技艺,更在“慢劳动”中感受心灵的沉淀——心理教师特别设置“绘画疗愈角”,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构图表达内心世界,一幅幅家乡图景,既是劳动成果的展示,更是学生情感寄托的“心理地图”,让地域文化认同成为滋养心灵的深层力量。

此次活动,是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对品质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劳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展现自我的平台,更以河南文化为精神纽带,培育出兼具实践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未来,学校将在中原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探索更多融合教育的新路径,助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