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以作为打击标准,那么印度将比美国更有理由展开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
这是在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发起伊拉克战争之时,印度外长辛哈给出的回应。
不同于美国拿出一管“洗衣粉”作为“凭证”,印度则是搬出了巴基斯坦核实验与恐怖组织活动这些“实证”,来作为对巴基斯坦发动打击的“依据”。
面对印度的强势,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自然也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宣称“如果印度真的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那么巴基斯坦也将会全力回击。”
看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印巴之间的冲突,颇为尴尬的美国只好再次让鲍威尔出来澄清,说明“印巴问题与伊拉克问题没有可比性,军事手段并不会起到作用。”
而美国之所以着急下场调停,除了被辛哈的发言戳中“肺管子”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心在伊拉克展开行动之时,印巴两国的冲突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没人能想到,南亚次大陆上的风吹草动,却总是能牵动大国的神经,远隔千里的美国都无可避免,紧邻印巴的中国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2025年4月22日,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突发枪击事件,随后,印度便以“打击恐怖分子营地”为由向巴基斯坦发动导弹袭击。
划破夜空的炮火一度照亮了尼鲁姆河谷湍急的流水,就在导弹的尾焰中,中国工程师耗时十数年建造的尼鲁姆·杰鲁姆水电站遭到破坏。
中国最大的境外水电工程就此停摆,沿线的居民陷入了困境,而这也将中巴“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笼罩进了深层的隐患之中……
冲突从未停歇
印巴之间的冲突源于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分治,一纸“蒙巴顿方案”,留下了克什米尔地区归属权的“天坑”。
当最后一批英属殖民官员完成撤离,对南亚次大陆垂涎已久的一众大国,也开始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刚分裂出来的两个国家中去。
新生的巴基斯坦将目光投向了华盛顿,1958年签订的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让巴军很快便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F-86佩刀战斗机。
入局印度的苏联,则是在这里部署上了米格系列战斗机的基地和产线,重工项目合作与军事人员交流也陆续到来。
米格-15和F-86的空战之争,就像印巴之间冲突的缩影,两国背后笼罩的阴影,更是透露出冷战时期大国争霸的彻骨寒意。
1970年,苏联与印度签署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让两国形成准军事同盟,而这也是大国公然插手南亚区域矛盾的开端。
如果说,1947年和1965年爆发的前两次印巴交战还只是两国“小打小闹”的局部冲突,那么1971年打响的第三次战争,就真的已经上升为了国际争端。
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的内乱,与苏联结盟,最终成功分裂孟加拉地区并扶植自治政府,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印度也实现了南亚称霸。
惨烈的结果,让巴基斯坦彻底对印度失去了信任,而关系愈加恶化的代价就是,此后的二十年间,南亚被两国变成了核武器的试验场。
此后,南亚局势越来越复杂......
中国“百亿补贴”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始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1963年,中巴签署的边界协定,为两国的双边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到1966年,中国出资援建了联通中巴的喀喇昆仑公路,由于环境的恶劣与地势的复杂,1200公里的公路竟让近700人付出了生命。
这条凝聚两国人民血汗的公路,见证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坚实的友谊。
进入21世纪,中巴关系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两国的关系更是提升为“铁杆朋友”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一度斥资337亿,促成了“中巴经济走廊”这个旗舰项目的落地。
中巴经济走廊从新疆喀什出发,一直到达巴基斯坦的出海口瓜达尔港,在这条走廊中,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无所不包,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更是对区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巴基斯坦而言,经济走廊的建设带动了电力、交通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不仅缓解了巴基斯坦长期存在的能源短缺问题,更是为沿线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瓜达尔港的开发,打开了一条前往霍尔木兹海峡的全新航道,在全球能源运输命脉的争夺中,这里将成为连接中东、中亚与南亚的另一条“黄金水道”。
虽然中国已经掏心掏肺地对巴基斯坦提供了全方位的帮扶,但这并不能改变巴基斯坦面临的深层困境,因为巴铁的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瓜达尔港所处的俾路支省,是积压着百年族群矛盾的“火药桶”。俾路支人与旁遮普族一直都存在资源分配争端,经济上的边缘化更是催生出“俾路支解放阵线”这样的分离主义武装。
同时,阿富汗的恐怖主义也成为了笼罩在巴阿边境地带的“阴云”,塔利班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活动半径一度延伸至距港口300公里的范围,恐袭事件时有发生,人员伤亡不在少数。
而巴基斯坦薄弱的经济基础,更是难以支撑起瓜达尔港的战略定位,铁路、公路网络的不健全导致每逢暴雨,运输便要中断,轨道与线路的老旧,更是让公铁路联运都成问题。
可已经如此凄惨的巴铁,甚至还要面临外部压力,印度的挑衅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反恐战争”开始后,更多新的威胁也逐渐涌现……
南亚棋盘对决
不知为何,印度总是有着莫名其妙的“战略忧虑”,试爆核武器时印度就曾提出过所谓的“中国威胁”,眼见中巴经济走廊蒸蒸日上,印度也冒出了搞一条走廊的想法。
印度版的“瓜达尔港”选在了距巴基斯坦100公里的恰巴哈尔港,印度同样不惜重金,先后砸出120亿美元开发港口,同时还拿出25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
在印度的构想中,恰巴哈尔港就是绕开巴基斯坦通往阿富汗和中亚的另一条贸易通道,并通过与伊朗的合作,进一步形成包围巴基斯坦的“战略走廊”。
而印度的这个想法又恰好与美国不谋而合。在发起反恐战争后,美国迫切需要在反恐重点区域布局军事基地,因此一转对印巴两国的态度,从“限制”转向“接触”。
同时,美国还将“亚太战略”扩充成“印太战略”,在印度洋范围内也开始实施系统性的遏制政策,通过支持“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
2019年,美国更是向恰巴哈尔港投资5亿美元进行扩建,并给予港口免除美国制裁的特殊待遇,刻意打造出与瓜达尔港的竞争态势,将其作为制衡中巴经济走廊的倚仗。
在美国的鼓动下,世界银行搬出了《环境和社会框架》,以劳工权益为由,对巴基斯坦的建筑施工实施干预。
甚至就连“国际航运协会”也开始将瓜达尔港列为“战争风险区域”,导致进出港船舶的战争保险费用上涨,以此来影响瓜达尔港的商贸。
在这些手段的作用下,还真有不少国家相信了“全面战争将使所有经济活动陷入停滞”的鬼话,为了避免被卷入区域冲突,投资者逐渐对瓜达尔港转向了观望的态度。
而印度更是颇为配合美国,公开反对经济走廊经过克什米尔地区,并持续用低烈度的冲突制造不安定氛围,来影响经济走廊的建设。
在这样的艰难局面中,中国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用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智慧:
一方面,中国不断呼吁双方通过对话来解决争端,并同时保持与两国的经贸关系往来。这种平衡是促成双方对话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推进项目建设的“透明化”,中国不仅有效消除了国际社会对经济走廊的误解,更是争取到广泛的支持,分散了投资风险。
同时,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选择将棋盘继续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将伊朗吸纳为正式成员,中伊土跨国铁路的建设正是为恰巴哈尔港联运打下的基础……
当“发展问题”变成“安全问题”,没人知道承载了百年战火的印度半岛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但中国却怀着“以商促和”的广大格局,将经济利益与安全关切巧妙融合,用“去地缘政治化”的尝试,为各国的发展开辟出全新路径。
或许只有当“战略对抗”回归“发展本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才能不再是所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M]刘红良
[2]《中国经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背景、意义和挑战》[D]张音音
[3]《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恐怖主义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付瑜菲
[4]《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对策分析》[J]陈岘
[5]《伊朗恰巴哈尔港成投资“新宠”》[J]胥苗苗
[6]《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D]张丽
[7]《印度的“南进”政策与“国际南北运输走廊”》[J]胡德坤、朱晓超
[8]《瓜达尔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D]韦巧芳
[9]《俾路支分离主义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D]裴新迪
[10]《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对国际安全态势的影响》[J]曾祥裕
[11]《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阿斯福
[12]《巴基斯坦安全形势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J]李丽、苏鑫
[13]《〈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太地区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影响〉汉译实践报告》[D]王秀秀
[14]《“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巴跨境合作需求及风险研究》[J]范毓婷、刘卫东、王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