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日,一封长达百页的举报材料,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王某某陷入舆论漩涡。材料中详细列举了其涉嫌抄袭、数据伪造、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直指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潜藏的畸形生态链。在这种职业技术大学,按说没有非升即走的要求,王某某为何靠这种低劣手段狂发论文?


举报材料的核心,是王某某2021年发表在《商业经济研究》的论文。举报者指出,此论文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生于某某2018年的学位论文高度雷同,从核心观点、研究框架到数据图表,几乎原样照搬。例如,于某某论文中“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消费者联结能力”的论述,在王某某的论文中仅调整了部分措辞便直接使用,甚至未修改数据折线图的坐标刻度。这种“复制粘贴”式的抄袭,让网友感叹“连查重费都省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王某某被指通过拼凑文献、虚构数据来“制造”科研成果。在另一篇发表于《价格月刊》的论文中,其通过词语替换、语序调整等方式,将多篇既有文献的内容强行嫁接。例如,某段关于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论述,竟将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数据强行拼凑,导致逻辑断层。更荒唐的是,文中引用的“国家粮食安全白皮书2020”被举报者查证为虚构文件,实际有关部门并未发布过同名报告。

这场学术造假风波,暴露出科研考核体系与监管机制的双重漏洞。据业内人士透露,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往往面临巨大的论文发表压力,但职业技术大学,也没有如此严苛的论文数量要求,或是为博取行政职务?也只有这个解释可以说得通。王某某被举报将同一项研究成果包装成多个课题申报材料,甚至通过篡改数据、伪造参考文献来“制造”科研成果。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公平,更可能侵占他人的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


校方自查机制与期刊审核流程的失效,也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已启动调查,但王某某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这些项目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仍存疑。涉事期刊《商业经济研究》作为CSSCI来源期刊,竟让高度雷同的论文间隔三年发表,审稿流程形同虚设。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期刊编辑对高校教授的投稿存在“身份滤镜”,认为其学术水平“理应达标”,导致抄袭论文轻松过审。

整治学术不端顽疾,需技术、制度、文化三管齐下。部分高校已试点区块链技术论文溯源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发表的全流程存证;重庆大学等高校延长学术成果追溯期,让造假者无处遁形。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更具启示:其教授职称评审中教学成果占比达60%,倒逼教师回归育人本质。唯有打破“唯论文”魔咒,才能让抄袭者失去生存土壤,还学术圈一片清朗天空。


该校还在继续调查,是否属实?我们期待客观公正透明的调查结果公布。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