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5月14日电 “幸福院办得好,现在有了食堂,吃、喝、玩、乐一样不落,我们老人生活更充实有趣了……”近日,在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琼坑村长者食堂,常来吃午餐的李老先生赞不绝口。
“食堂以符合大多数人口感的传统家常菜为主,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助餐服务,竭力为社区老人办‘食’事……”长者食堂工作人员介绍,长者食堂运营以来,为保障老年人的饮食营养均衡,每天采购新鲜果蔬、肉类,进行荤素搭配。同时,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用餐特点设计,菜品多以少油、少盐、少糖且软烂为主,让大家吃得开心、放心。
其实,这家长者食堂是翔安区多元联动、打造互助食堂暖心工程的一个缩影。来自该区民政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区已利用养老服务场所建设13家公益化长者食堂,每天为600余名农村老人提供“爱心餐”。
“总结辖区莲塘村长者食堂连续运营15年的经验做法,探索出一套颇具特色的公益化互助长者食堂建设运营机制。”翔安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该机制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大力支持公益化互助长者食堂内嵌于养老服务场所,积极动员村(居)“一肩挑”,作为公益化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第一责任人;多方落实资金来源,不仅接入市结算平台的长者食堂,区财政为65周岁及以上用餐老人给予每人每天3元补助,还积极发动爱心企业、祠堂、个人等捐资捐物,公益化长者食堂累计收到捐款500余万元;大力推动自主运营,指导村(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打造“幸福食堂+快乐学堂+健康医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日常管理,让农村老年人离家不离村快乐“享老”。此外,还创新配送助餐服务,每日通过助老员为1600余名特定服务对象老人开展配餐服务,打通幸福就餐“最后一公里”。
据悉,作为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区户籍老年人口约7.2万人、老龄化率逾16%,农村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首选。为了让村(居)老人幸福享老,该区坚持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互助为特色,创新探索互助养老模式,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而打造互助长者食堂只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在筑牢互助养老服务阵地方面,翔安区积极构建“政府保障、市场发展、社会参与”养老事业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区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计划,先后出台10余份政策文件,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区财政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在支持和保障养老服务的同时,织密设施网络,建成9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2家农村幸福院、9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22个助餐点,实现镇(街)和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在延伸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触角方面,翔安区则以养老服务场所为枢纽,整合社会资源,为居家农村(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如,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按村(社区)每500名户籍老人配备1名的要求,全区共配备197名助老员,开展入户关怀、文化活动、老年教育等服务,实现辖区老年人享有基本居家养老服务;扎实开展关爱服务,重点关注孤寡、独居、空巢等近140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服务”的原则,开展探访关爱并提供1万余次爱心助老服务;积极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以农村(社区)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为出发点,为364名老年人原居家庭进行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设置家庭养老床位,提供生活照料等护理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原居康养”。
而翔安区的这一实践,也是厦门市近年持续创新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社区)老年人幸福享老的一个生动写照。特别是今年以来,厦门市发布实施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共26条新措施。同时,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前,全市建成不少于60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0个长者餐厅(站点)、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争创2个区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各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更好地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
“推动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迈向‘普惠优质’,让‘老有所养’升级为‘幸福享老’……”厦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翔安区近年来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强化组织领导,整合要素资源,推动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实施,探索县域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创新路径,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互助养老模式经验,为全市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今后,市民政局将引领各区民政部门积极作为、奋勇争先,进一步推动全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有厦门特色的“多元参与、医养融合、邻里互助、幸福享老”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助力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余乃鎏 张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