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治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强调了目前中国男篮和CBA赛场上缺乏有能力的五号位球员,更指出了CBA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球员一场比赛的手感的好坏,内线球员在赛场上的作用被不断弱化,加上五号位上缺乏有能力的中锋出现。对此,个人非常赞同,个人一直强调,目前男篮的退步来自于球队打法上的改变,自从易建联退役后,整个国内篮坛的走势就是头重脚轻的存在。
第一:五号位球员的退步,主要责任在一线的俱乐部身上。
为何如此说,首先,中国篮坛从来不缺乏身体素质出众的青年才俊,在各支青训队伍的选人标准上,历来最为看重的就是身高和吨位,没有足够的身高和身体素质根本进不了青训队伍当中。所以,国内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大个子后备人才。但为何有如此庞大的后备储备,但是在赛场上却几乎看不到五号位打出名气的球员?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一线队俱乐部的身上,这些在CBA征战的球队,这些年来对于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力度极少,在二十岁之前是基本不会给到任何出场的机会的,加上球队外援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年轻的国内球员更是没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一个运动员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俱乐部给教练组带来的成绩压力,让这些主教练们不敢去锻炼年轻人,自然也就没有了这些人成长的空间。可以说青训队是他们最高的舞台,想要跨上职业赛场难度极大。
第二:目前国内的主教练,在战术上完全是头重脚轻的存在。
大家喜欢和关注CBA赛场的球迷不难发现,整个赛季下来,各支球队都是围绕的在外线漂的投为主的战术打法,几乎没有任何一家球队会去打复杂且对抗强的内线发起。就拿山东高速男篮来说,陶汉林的内线优势那么大,赛季中期还引进了库马杰这样的球员,但是邱彪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到两人足够的球权,更没有任何一场比赛是围绕的内线去打起的发动。导致的结果是附加赛上球队开始投不进的时候,只能乖乖的接受大比分输球的命运。
其实,个人更希望在未来可以看到主教练们对于内线的重视,让中国篮球和CBA赛场能够回归到他该有的对抗属性上。优秀的年轻五号位并不少,为何就不能和王治郅说的从内线发起,当内线吸引到足够的包夹后再去寻求更多外线的空位机会。而不是现在这样外援拿球一个劲的勇冲来得分!
第三:摆脱对手感的依赖,让篮球回归他该有的对抗。
目前的CBA赛场,最大的问题就是输赢完全依赖于球队的手感,根本没有任何的对抗。而这种手感主要来自于外援的发挥,国内球员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少。
比如,山东高速男篮的谢智杰和刘毅突击性很强,杀伤力很大,也具备得分破20分的能力,但是球队一直信赖的是连命中率五成不到的盖利和克里斯,如果邱彪客观一点,将两人的球权分配给刘毅和谢智杰,那么球队绝对会在得分效率上提升不少。毕竟,任何球队包夹盖利和克里斯是因为其他球员不作为,如果球权分配出来,不仅仅解放了两人的防守压力,而且会给到国内球员更多成长的空间。
篮球从来不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输赢也不应该完全建立在球员某场比赛的手感好坏为基础。让篮球回归到篮下,让战术更多围绕的更靠近篮筐的地方去执行,让杜锋曾经认可的能2分绝对不投3分的理念重新回归赛场。这或许才是男篮重新崛起的一个起点吧。如果继续坚持现阶段这种全拼手感和外援的模式的话,那么男篮崛起的路依旧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