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国内马拉松是由政府主导,体现在哪里呢?看竞赛规程中的“主办单位”,一般都是举办城市的人民政府。
在田协的《路跑认证赛事管理办法》中,A类认证条件也要求,主办单位组成中必须包含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
B类认证就没这么严格了,主办单位的界定为: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设立或者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和机构。
国内只要是城市马拉松,绝大多数都是城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北马。去年北马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田径协会、北京市体育局,今年北半马的主办单位是北京市体育局。
前些天,有个跑了定州半马的朋友跟我大赞了半天他的家乡马,且提到跑了这么多年马,第一次看到主办单位涵盖了市委、市政府的。我特地去查看了下,定州半马的主办单位,正是中共定州市委、定州市人民政府。
这种地方上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齐上阵,其实也有,但不多。早些年的深圳宝安马,即是这种配置。
政府作为国内马拉松的主导者,是办成、办好一场赛事的根基。其实不少赛事,主办方已毋需直接出资,但对赛事的干预度,在办赛过程中的配合度,决定着一场马拉松的底色。
我一直觉得,这两年特别明显,一场马拉松赛事的品质,已是由运营商来主导。不过这一主导的基础,则是主办方提供的。
主办单位
猜一猜,国内哪场马的主办单位级别最高?应该很少有跑者知道的。
先看四个一线城市马。北马上面已提及;上马是主办单位最多的:上海市体育总会、黄浦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徐汇区人民政府、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广马、深马的分别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这种最常见。
再看国内两场最具人气的马。汉马主办单位是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体育局;锡马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田径协会、无锡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体育局在去年可谓给全省众多中小比赛的认证“立了大功”,因为其作为主办单位,符合田协A1认证条件中“主办单位2年内主办过至少2场同距离或更长距离的路跑赛事”,使得一些新办赛事也能顺利拿到A1。
疫情前,田协是以赛事“主办”的身份亮相的,像现在所有认证赛事,那时田协都是主办单位。2020年起,为了厘清责任,田协极少在主办单位中亮相了,而以“技术认证单位”存在。如今,在属于全国锦标赛的赛事中,田协还是主办单位之一,锡马的属于此类。
再看看国内其他几场主要赛事的,厦马的就是厦门市人民政府;重马有三家: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兰马是甘肃省体育局、兰州市人民政府。
深圳宝安马从2016年创办,直到2019年,四届赛事的主办单位,都是“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说实话,市委在马拉松主办单位中亮相的极少,既然出来了,就意味着当地对马拉松的顶格重视了。到了2022宝安马时,区委撤出,只留区政府了。这个比赛这两年没了,这是题外话了。
天津马主办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则是国内主办单位中最高级别的存在。其得益于直辖市的省级级别,而其他三个直辖市,市政府均未给马拉松“站台”。莫看去年天马连A1认证都不是,但这主办单位级别,将所有A1,都甩在身后。
不刷存在
一场马拉松,干活靠运营商,决策在主办方。重视的,市长挂帅,那一切工作推动起来就容易多了。大多数都是一个主管体育的副市长出面协调,解决问题。
就像一场足球比赛,裁判的最高境界是让大家在看完比赛后,没意识到其存在。马拉松需要主办方的全方位支持,却不宜干涉过多,管得太细。
马拉松已形成品牌的赛事,主办方都在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运营局面也是比较稳定的。不折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马拉松毕竟有其专业性,主办方不可能了解得很多、很细致,如果按照政府工作节奏“改造”马拉松,通常难以收到好效果。包括“马拉松江湖”上一篇《赛事吃报名费利息?谁的心机》中赛事早早启动的话题,我所知道的,有些运营商也想的,但卡在主办方那边。
主办方需要充分相信运营商的专业性,放手、放心让运营商去干,有困难时,积极协调政府能提供的各种公共资源,便是一种理想的高效局面。
最怕的是,一些主办方的重视转化为事事过问,啥事都要掺杂自己的意见在内。每个领导都来视察,都要提整改意见,最后导致有些工作不堪重负,滑向另一个方向。
想当年深马创办时,主办方觉得安琪这个品牌代表不了深圳,不让运营商安琪体育背后的安琪集团冠名,及至智美体育运营时,亦是不能冠名。兜兜转转,到了深体产手中,马上放开了冠名权。
这两年深马,完赛后都有免费地铁坐,这在以前也是不可能的。其中有一年地铁提前开了,次年地铁那边觉得人流太少,没再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明了主办方的重要性。没有一个理性、知进退的主办方,必然是难以办出一场让大家叫座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