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由更换导师,没有熄灯时间,没有绩点排名,顶尖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正值招考旺季,上周末,“神秘”的西湖大学首度走出浙江,来沪招生,在考生和家长中引起热议。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带领团队来沪宣讲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创办于2018年。昨天,在这个距离上海2小时车程、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校园,新民晚报记者听见了年轻的心跳。

年轻人是最大“资产”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天天卷绩点、排名次,快速地往前走,学习技能、知识同时理解世界,就来西湖大学,让每个孩子都在多元、包容、创新的环境下成长。”上周末,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舞台上,施一公的一番话,赢得了家长的掌声。宣传手册上醒目位置写着一行字,“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教学楼内景


西湖大学校园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家、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今年58岁的施一公还有另一个身份——马拉松爱好者。去年12月,他刚以3小时30分的成绩跑完上马。即便如此,他坦言,自己的体力精力和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西湖大学希望将最优秀的年轻教授和博士后导师聚集在一起。西湖大学目前拥有247位博士生导师,90%以上来自海外名校,其中包括37位讲席教授,超过半数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无论是国际上领军的学术人才,还是富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都可供本科新生进行双向选择,担任学术导师。入学时,全体新生无须选择专业,本科生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开始,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开始选定专业。学生自确定学术导师之日起即可进入学术导师的实验室,由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科研启蒙和科研训练,每学期初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科研训练计划。

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所以他们的相处更多了份理解和尊重,在外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比如,由学生提出更换导师。2022级本科生王若宇从小向往大海,因此,入校伊始就选定讲席教授、“蛟龙号”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担任导师。但是,读了才发现,深海技术对物理要求很高,自己并不喜欢,反而对化学更感兴趣。终于一次和崔老师吃饭时,吐出苦恼,没想到崔老师表示非常理解,支持他追求自己钟爱的领域。王若宇向理学院张骊駻实验室发出了邮件,当晚就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

在浓厚且宽容的学术氛围中,本科生们已然崭露头角,首届本科生张乐程、孙正涛、庞志鸿已分别以共同一作或独立一作在人工智能顶会、环境科学领域顶刊和数学建模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西湖大学,大家约定俗成,没有教授、博导、校长,都称呼“老师”,或者干脆直呼其名。如今,曾任职于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的理学院教授陈虹宇在的代号是“虹宇”,除了纳米合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西湖大学另一项重要成就是在师生厨艺大赛中,凭借一道“老干妈”炒蛋“扬名立万”。

保护“有趣的灵魂”

西湖大学将本科生分为α、β、γ、δ四个书院,由四位教授担任院长。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学科交叉能力,不同书院的同学们来自不同专业,每人一间卧室,共4至5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套间内,并共享书院底楼的公共空间。

书院用自己的方式保护那些年轻又有趣的灵魂——魔方爱好者可以用模仿拼出书院院长的头像,并组建魔方社;到处可见白板,供大家随手记录灵感。共享空间内,数学专业大一男生小张已经在草稿纸上写满了推演公式,书桌旁,坐着一只巨大的毛绒熊,“它一个人在宿舍里呆着,挺孤单的”。


带着小熊来自修

记者遇到了202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贾熠飞。他的身后,是同学们玩“狼人杀”时的号码牌和狼人面罩;手机里,则有一个91个人的群,群名叫“现在能洗澡吗”。在新的本科生书院大楼还没有落成前,宿舍热水器偶尔会罢工。于是,贾熠飞开发了个小程序,可以在热水器发生故障时及时报警。


小机器人曾经帮上大忙

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两个机器人助手——一个帮他自动从银行卡给校园卡充值,使校园卡余额始终恒定在100元;另一个可以自动“监测”校园演出信息,提醒他别错过抢票。

在信息学奥赛中,他曾经得到过“省一”的成绩,但是很快发现,继续“卷竞赛”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想做的,是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在母校春晖中学,教室电脑不联外网,贾熠飞和同学一起开发了“春戊的任意门”APP,让教室电脑可以连接显示天气预报和最新学校信息,也可以玩“抽学号”和“真心话大冒险”。高三时,看到西湖大学招生的消息,他觉得,这对自己是个挑战,就果断报了名并最终如愿。最幸运的,是“看到新闻里的人出现在身边,甚至可以和他们产生思维碰撞”——他选定的学术导师,正是他一直崇拜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专家、人工智能专业的张岳教授。大三时,贾熠飞和同学们一起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他在难度极大的“数字电路设计”课堂上,获得CPU芯片设计优化大赛第一。


贾熠飞说、自己享受有挑战的生活

“在西湖大学,我们放弃了传统的评价标准。”施一公说,在西湖,博士生毕业不需要用是否发表高水平影响因子论文来衡量。他们只要掌握科学方法论,具备足够的思辨能力,知道如何开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即便没有一篇文章,导师和博士生委员会也允许他们拿到新的博士学位。学校更希望看见,“从西湖大学离开后,年轻人们能充满信心地面对变幻中的世界和不可确定的未来”。

校园空旷实验室很满

“学生在哪?”这几乎是每个西湖大学到访者的第一个感受——全校师生规模满打满算不超过2200人,让校园的户外空间显得有些空旷。


在这间学术会堂,学生获得了和钢琴家郎朗同台的机会。

高起点、小而精、研究性,这9个字在西湖大学,处处可见。


教学楼内景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盈利性新型高等学校,和其他高校不同,2017年起先招收博士生,2022年起才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就是希望先通过科技立校,为18岁的少年们,提供更精准更有力的成才导航。面向浙江省,首届本科生仅招募60人,第二届、第三届各90人。今年,西湖大学第一年走出浙江,面向上海、江苏、广东、河南、重庆招生,上海招生规模不超过10人。


地大人少,校园宁静辽阔

图书馆的一排巨幅海报解答了“人去哪里”的问题——那是一组基础研究顶尖成果的《科学》《自然》《细胞》杂志的封面。根据统计,2024年,如果仅以科研成果在这三本“顶刊”发表数量为标准,西湖大学进入全国前10。年轻的科研人,不仅在教室,更在实验室里。


西湖大学图书馆

最近,科学界将目光聚焦在一项中国科学家练就的“雕虫小技”上——在身长仅0.5毫米的活体水熊虫表面通过创新冰刻技术实现精准微纳加工,这或将开启纳米级医疗设备甚至活体微型机器人的新时代。

这项突破,便来自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教授团队。在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外的陈列柜中,记者看到一份仇旻实验室送给2022级首届本科生的入学礼物——看似一幅“玻璃画”,实则大有来头。该实验室首创的激光无油墨彩打技术,以多层复合陶瓷材料薄膜作为“纸”,激光为“笔”,通过干涉、吸收等效应形成特定的反射色,展示云谷校区的校园美景在(下图)


在西湖大学,一个个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是送给本科生们更大的“礼物”。在这儿,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物质科学公共实验平台、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等校级公共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从本科起,他们就可以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更快上手一些实验设备,学校也会安排我们这些博士生去带他们,他们的进步会快很多。”说起学弟学妹,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三师姐杨治蓉比起大拇指,“他们的探索欲很强。可能我们还会有顾虑,但他们总是很大胆地去提问,也不怕出错。”

当然,人气最旺的还有食堂那碗热气腾腾的“牛魔王拌面”。大厨同样具有科研精神——应师生“强烈要求”,他们曾经为了白煮蛋怎么煮最好剥壳,认真琢磨了一番。

如何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发现学生心中的热爱?西湖大学招办负责人透露,今年的综合素质测评将于6月13日至15日举行,为期三天两晚的评价会考查学生的基础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创新潜质、探索精神、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施一公透露:学校并不会简单通过纸笔测试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简单地将这看成一场考试,我们会组织很多的参观和体验活动,这个过程既是我们在看他们,也是他们在看我们、看西湖。我们希望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原标题:《首度来沪招生的西湖大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帮你去杭州探校了》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除署名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