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中生双休就是害他们!无数的家长在网上抗议,要求取消高中生双休,甚至有家长还跑去教育局投诉!听着感觉很不可思议,但现实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现在是全民呼吁双休时代,上班的人太累,呼吁双休,而不是996福报,不管是哪个行业,有双休那是双手双脚都举起赞同的,但怎么会在高中生这一块却不行了呢?为什么家长会反对呢?周末和孩子一起出去玩玩不好吗?

这归根究底是教育的问题。就说现在找工作,学历上就卷的不行,没有学历你就没有敲门砖,一个很普通的岗位居然会有三四个研究生来竞争,简直离谱!985、211毕业生们在挤破头考公务员;海归硕士也只能从月薪5000的实习干起……在这种环境下,家长们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小舍得》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了。”

现在中国的教育方面就是这样,当一部分人开始“加码”,其他人被迫跟进,最终所有人都更累,但竞争格局却是一点都没变。

家长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在补课,我家孩子休息,岂不是要落后?”“高考多考1分,干掉千人!” 这一句话从不是玩笑,而是很真实点出高考现状的话。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在刷题、补课、上培训班,而你的孩子在休息,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家长们害怕的不是双休本身,而是“别人没休,我休了,我就输了”的囚徒困境。

双休实行后,看着是有双休了,实际上还是要去补课!这反而又掏空家长的钱包,还不如大家一起都待在学校,都不补课,在学校里纯看学生自觉,而不是去拼家长的家底。



教育内卷的本质是资源的稀缺性与分配的不均衡,而非教育本身的错。话说明白点,只要不改变高考制度,那么补课的需求就一直存在,学生读书只会越来越卷。

在中国,高考至今仍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但问题在于:

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985、211高校录取率仅约5%,清北等顶尖学府更是千里挑一。想要被录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课外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高考还是社会流动的核心通道,那么家长和学生就不得不拼命争夺有限的“上岸”名额。



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道:“命运就像一场大雨,有人有伞,有人只能淋雨。”

如果是富裕家庭,那么在双休,他们请名师为自己的孩子讲解,比原本多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足够渐渐地和普通人家拉开距离。

如果是普通家庭,要么只能依赖题海战术,要么也花钱请老师补习,只不过大概率请不到多少顶尖名师。

家长们反对高中生双休,实际上反对的是私底下的补习竞争。如果放弃补习,让孩子自由生长,那么看一下现在的就业市场情况:2024年高校毕业生有1198万,但企业招聘规模缩水15%,985、211毕业生争抢3000元月薪的工作。

家长焦虑的不仅是高考,更是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一份普普通通月薪3000的工作就有多位985、211毕业生竞争,这很离谱,但是现实。

学生上学很辛苦,家长明白,但是现在这种“要么卷,要么输”的情况,让家长即便心疼孩子,也不敢真正放松。



只要高考不改,减负只是“空中楼阁”。

现在的政策提倡“全面发展”,但是你会发现到升学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看分数,于是你就会发现富裕家庭的孩子“素质”更全面,因为他们有钱培养,他们的孩子会钢琴会跳舞,参加过国际竞赛,而普通人家的孩子没钱就只能卷题海。

制度改来改去,实际上还是一考定终身的情况,所以不管怎么样,看的还是你考了多少分,你的分数高,你才可能上名校,你才可能有好的学历,才可能在未来更有机会获得一份高薪且体面的工作。

举个例子,在某个城市,你想要考公,那么单学历就需要是研究生学历,只有是硕士才有选择。有网友很疑惑,考公不是本科就行了吗,甚至是专科也可以报考的。但如果你真得有去研究过公务员考试,你就会发现,名头上是这样说的,但你仔细一筛选,你就会发现好几年自己所在的城市都没有学士的岗位,人家压根不招,再往下的岗位,那就是到人家县里了,得要求有县里的户口籍贯。

就这样的社会现状,你能安心地让你的孩子不卷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数还是阶层跃升最直接的通道,这已经是适合普通人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了!

家长反对高中生双休,不是不心疼孩子,而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不敢赌。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

“不休吧,说学校变态;双休吧,又怕孩子落后——到底要怎么样?”

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不在教育本身,而在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只有当“成功”的定义不再单一,当“卷”不再是唯一出路时,高中生和家长才能真正享受双休。

最后,你是支持高中生双休,还是照旧周末就回去上晚自习呢?说一说你的看法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