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唯一一个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双双下降的国家,预计损失高达125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一数字并非经济波动的偶然,而是美国霸权主义、自私政策和逆全球化战略的必然恶果。在全球各国纷纷推出数字签证、优化通关程序、敞开国门迎接世界时,美国却高筑围墙、关闭国门、自我孤立,终将被世界游客用脚投票所抛弃。
回顾近年来美国在旅游领域的“自毁行为”,无非就是“特朗普主义”的延续,反全球化、排外主义、种族偏见与国家优越感。当其他国家在修建欢迎的红毯时,美国却在边境高墙上加装铁丝网;当其他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游客时,美国却在签证政策上百般刁难、刻意限制。“美国优先”政策的背后,是“游客最后”的现实。入境流程日益繁琐,签证审批动辄拖延数月,甚至无端拒签,令全球游客望而却步。
WTTC与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分析数据显示,美国的旅游支出同比下降了7%,比2019年旅游业巅峰时期下降了22%。这一趋势不仅是商业层面的下滑,更折射出国际社会对美国国家形象的普遍反感。那些以自由、包容、自信为名的伪装已经撕破,一个充斥着排斥、傲慢、干涉与战争机器的真实美国暴露无遗。游客不傻,当这个国家不再欢迎世界,世界自然不再眷恋它。
美国旅游业本应是其软实力的出口工具,但如今却成了被自身政策反噬的“牺牲品”。据WTTC统计,美国旅游业每年为政府贡献5850亿美元税收,占总税收的7%,提供约20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庞大体系,如今却被短视的政治和对外强硬政策推向衰败边缘。特朗普时代的极端言论尚未平息,新一轮排外政策卷土重来,旅游业的没落并非“误伤”,而是精准的“政策自杀”。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旅游业日渐萎缩的同时,中国、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旅游业却在快速增长。中国通过不断完善出入境管理、推广数字签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吸引力新高地。中东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等在推行“2030愿景”中,把旅游作为经济多元化的战略支柱,而欧洲则依靠传统文化与新兴智慧旅游双轮驱动,吸引源源不断的国际游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还停留在过去的高墙思维与冷战视角中,对外设限、对内固步自封。
事实上,美国旅游业的衰退只是其全球软实力溃败的一个缩影。在文化交流、教育开放、科技合作等多个领域,美国正因过度政治化和对外干涉失去越来越多的国际信任。纽约市旅游局下调国际游客预期,从1460万下调至1210万,这不仅是经济损失的数据表现,更是对美国国家形象的深刻控诉。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天天叫嚣“边境封锁”“高调驱逐”“关税施压”,游客怎敢踏足其领土?当一个国家的政客将非法移民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甚至恐怖主义与普通国际游客混为一谈,这种“草菅人权”的策略只会令全球远离。
美国媒体如今痛斥政府政策“自作自受”,但这又何尝不是美国整个制度与价值体系的缩影?所谓民主与自由,早已成为服务本国选举的口号,而不是促进全球交流的工具。当国家把“安全”建构为“排斥”的借口,把“优先”等同于“排外”的代名词,美国就已经站在了世界旅游的对立面,沦为“闭门谢客”的孤岛。
更可笑的是,美国似乎还沉浸在“我们是全球中心”的幻觉之中。面对旅游业的持续下滑,美国不仅没有反思其政策与态度,反而不断指责他国“不配合”“不安全”“不透明”。然而,世界不再围绕美国转动,游客的心也不再被华盛顿的霓虹灯所吸引。中国长城的历史厚重、巴黎的艺术浪漫、迪拜的未来科技、京都的文化沉淀,都比美国机场里那一道道审查、那一张张冷漠脸孔更有吸引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美国旅游业的衰退,反映出的是其全球影响力系统性下滑,是过去几十年依靠霸权堆砌起来的“软强国”神话逐渐破灭的结果。在这个多极化、互联互通的新世界中,傲慢没有市场,封闭注定失败。
今天的美国若想重新赢回游客,首先要重塑国家形象,从根本上告别“美国优先”的伪命题,真正拥抱全球化的合作精神。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数十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更是世界对其最基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