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近日,北约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接连上演大规模军演,意图通过所谓“多国联合”“战力整合”制造军事震慑,尤其是针对中国、俄罗斯等“不听话”的国家发出挑衅信号。然而,越是这般虚张声势,越暴露出西方集体战略焦虑与地缘控制力的持续衰退。从“地中海打击25”(Mediterranean Strike 25)到“极地星25”(Polaris 25),看似兵力调动频繁、编队复杂多样,实则不过是西方列强在海权瓦解面前的最后挣扎。



“地中海打击25”号称集结9国、21艘军舰、41架战机、8000多兵力的联合力量,包括英、美、意、西、法、土、挪威、加拿大等北约主力国家,集中两支航母战斗群参演。英国“威尔士亲王”号与意大利“加富尔”号双航母领衔,F-35B战机“空中炫技”,反潜、对空、防无人机一应俱全,意图构建一个全面封控地中海通道的“迷你版联合舰队”。与此同时,法国则在大西洋启动“极地星25”大型演习,涵盖陆海空多军种、多国协同,涵盖英、德、美、意、西、葡、荷、巴西等国,超3000兵力参与,多艘两栖攻击舰与核潜艇开赴前线,构建多域打击能力。

表面上,这是一次次“协同备战”“增强威慑”的联合军事行动,实质上却暴露出西方战略体系的系统性崩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北约正在走向东扩极限,军事影响力与实际控制力之间出现了断层。他们以为靠航母和战机的炫耀,就能重新塑造“西方中心”的海权霸主地位,但全球南方国家早已不再是19世纪的殖民地,中国更不是被他们吓大的。

在“极地星25”演习中,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作为其舰队象征,竟然因为“刚从印太任务返回”而缺席此次演习。换句话说,连法国自己都明白,当前西方国家的资源已被过度消耗,难以支撑双线高强度作战。法国空军甚至要出动E-3预警机、MQ-9“死神”无人机、A330加油机凑数,多国装备拼凑,展现的不是协同高效,而是疲于奔命。



与此同时,美国在“地中海打击25”中派出两艘导弹驱逐舰“苏利文号”“特鲁克斯顿号”,看似象征性参演,实则是战略游移的体现。在俄乌冲突尚未平息、以色列战火蔓延、中东愈发失控之际,美国根本无暇全力支持北约海上大演,所有动作只是姿态大于实质。面对这样的“秀肌肉”,中国只需冷静旁观,静待西方军事扩张的崩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系列演习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近期美国拼凑“印太小北约”的举动遥相呼应。美、英、日、澳不断拉拢菲律宾、韩国,试图构建第二岛链封锁圈;而在欧洲方向则通过多国联合演习向中国发出“跨洋制衡”的信号。他们以为可以实现“两洋联动”、从印度洋包围南海,从大西洋撕裂亚欧大陆桥,妄图让中国陷入“海上包围圈”。但这套冷战思维早已过时,面对中国高端制造、北斗系统、航母舰队与卫星网络构建的新型国防战略,西方那一套“枪炮外交”早已过气。

同时,西方军演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正在失去全球南方国家的信任。从拉美到非洲,从东盟到中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北约的“和平”面具,清醒认识到其本质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战争机器。相比之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与安全倡议正在全球赢得信任,我们用基建、投资与互利合作取代干涉、制裁与武力威胁,赢得的是朋友,而非附庸。



当北约频繁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试图延伸触角至印度洋与西太平洋时,我们更要保持警觉。但警觉不等于恐惧,强硬不是鲁莽。中国有能力看透其套路,有定力不被其牵着走,有实力在危机中抓住战略主动。北约联合舰队演得再热闹,也无法撼动亚太稳定的大局,更改变不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北约还会继续搞更多“联合演习”“跨域合作”,但这些终将成为全球军费透支与内部裂痕的负累。西方可以造更多航母,但航母会锈,战机会老,霸权会灭,唯有真正赢得世界尊重的国家,才配拥有全球影响力。

所以,让西方继续在地中海摆拍战舰吧,中国不会被吓倒。今天他们在演,明天他们就会疲,后天他们终将退场。世界的未来,不在“炮声隆隆”的旧秩序里,而在“和合共赢”的新格局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