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内瓦谈判结束,特朗普立马开始在推特上邀功,他表示:“双方在日内瓦举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全面重启,两国关系非常非常好,我或许会在本周末与中方领导人通话。”
特朗普如此急切的举动,背后实则是美国经济强撑着的窘迫现实。
两个月前,特朗普还气势汹汹地挥舞着关税大棒,高调宣布对华加征145%惩罚性关税。可转眼间,就主动把“枪口”抬高了些许。这种先强硬后缓和的操作,早已是特朗普谈判的惯用手段。回顾七年前那场贸易战,2018年5月中美刚达成停火共识,白宫紧接着就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税到25%,这一行为让中国商务部愤怒斥责这是“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 。如今,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只是这次美国的底气,已大不如前。
这次日内瓦会谈,成果看似不错:双方互降115%关税中91%的部分,剩下24%暂缓90天。但大家都清楚,这只是给美国经济打的一剂“强心针”。瞧瞧美国当下的经济状况:标普500指数在四月单周暴跌8.3%,科技七巨头市值蒸发超5万亿美元。就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承认,现有的关税现状已经“难以为继”。更糟糕的是,72%的美国人认定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会引发经济衰退,平均2800美元的人均损失,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超市里购物的主妇们对着不断上涨的价格标签直摇头。在这样的情形下,中美在日内瓦的会谈,更像是特朗普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这位出身地产大亨的总统,一直把谈判桌当成赌场。刚宣布降税,就转头威胁TikTok出售其在美国业务;前脚承诺慎重处理台湾问题,后脚就提名对华鹰派当国务卿。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操作,并非是老年健忘,而是他深谙“极限施压 - 缓和预期”的谈判节奏。就如同他三十年前在自传里所写的“创造事实”谈判术,如今正用关税玩着同样的心理游戏,既想安抚国内焦虑的股市,又想给盟友营造中美关系缓和的假象。
时代早已不同以往。特朗普那套“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已经行不通了。就连华尔街都明白,中国制造业如今占据全球31%的份额,效率指数仅次于德国,所谓的“制造业回流”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难怪美国谈判代表这次罕见地放低姿态,甚至说出“前任政府犯错”这样甩锅的话。
中方的应对堪称典范。从“以斗争求团结”的关税反制,到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每一步都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就像锐明技术所说,四月至今“没丢一个客户,订单丝毫未减” ,这份底气源自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既有庞大的规模作为坚实后盾,又有高效的生产效率作为有力武器。当特朗普还在盘算着如何用关税进行讹诈时,中国企业早已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开拓市场,分散风险。
七年前,是美国拿着关税清单等着中国让步;如今,变成了特朗普眼巴巴地盼着北京来电。这并非是中国变得强势,而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偏移。当美国消费者在为关税买单时,中国则不紧不慢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气定神闲。中国的外贸业主们,也没有一个跳出来的反对的,纷纷表示客户可以在全球找,不一定非做美国人生意不可,全力支持国家决定。这种民族凝聚力,美国是做梦都不敢梦到。
说到底,特朗普的急迫,背后是美国霸权逐渐衰落的焦虑。那个依靠航母和美元就能号令世界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而新时代的游戏规则,必然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就像日内瓦联合声明里所写的“平衡、有利于双方”,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却是中国凭借实力赢得的对话资格。所以,当白宫电话响起时,北京大可以从容不迫——毕竟,真正掌握筹码的人,从来都不需要急着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