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冬雪

五月的风掠过校园角落的法治副校长信箱,初三学生灿灿(化名)的信笺安静地“躺”在其中。稿纸上,灿灿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对正义的向往:“我也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用正义的天平衡量善恶,用法槌敲响公平的回声。”

法治的“种子”悄悄萌芽

在听完“杜绝校园暴力”普法讲座后,灿灿在信里写道,法官讲述的案例让她明白:法律是保护弱者的铠甲;她深刻感悟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欺负别人,而是守护善良;更让她惊喜的是,自己心底竟悄悄冒出一颗想成为法官的“嫩芽”——“我想像您一样,用法律的火种点亮更多人的青春”。

回信里藏着光的轨迹

“你的这封信让我触摸到了法律最温暖的底色。”朱法官在回信中写道。她用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灿灿的肯定与期许,并以“人”字拆解法治理念,道出法律人应有的情怀与坚守。她还分享三条成长箴言,鼓励灿灿在法治之路上坚定前行。

法治副校长,不仅是讲台上的解惑者,更是成长路上的点灯人。法治副校长们用一堂堂课、一封封信、一次次倾听,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法律或许丈量着行为的尺度,但那些被点燃的梦想、被安抚的迷茫、被握住的双手,才真正定义了法治的温度。

初审:林冬雪

复审:韩蕊

终审:姚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