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孩子学笔算加法时,简直是踉踉跄跄,不是忘了进位就是多了进位,每天的练习都错一大片,只有耐下心来仔细写竖式,才能提高准确率。

看到很多老师、家长说笔算减法更难,上来就教退位,孩子们总是忘了退位,常用十位上原来的数去减减数。学笔算减法前,真替孩子捏了一把汗:笔算加法还不扎实,就学减法,搞不懂别再闹小情绪!

但是学习进度很快,容不得孩子慢慢夯实笔算加法,就开始学习笔算减法。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当天的练习非常顺利,大约有20题,他一边说一边做,居然没有发生忘记退位的现象,最后的结果100%准确,真是大喜过望,原来我们所担心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

为什么学笔算加法那么吃力,学令人生畏的笔算减法却相当轻松呢?

我想,没有无缘无故的轻松,事出必有因。大概率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的加持。



操作顺序和认知负荷

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面的信息印象更深刻,这是一个普遍而长久的社会心理现象。

比方说,在人群中见到的第一个人总是有很深的印象,在背诵课文时最前面的句子最不容易忘记,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理论基础。

放在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对比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笔算减法的退位,是在计算第一个数位——个位之前就预判退位,操作步骤前置,记忆更牢固,孩子更容易按部就班执行。

笔算加法的进位,是在计算个位之后再进行处理,操作步骤在后,就容易被遗忘,不能充分整合到思维流程中。

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学习笔算减法的学习相对更轻松。



课堂内容回顾延伸

由于担心孩子对新的小练习有畏难情绪,也担心出错率太高,所以提前和孩子回顾了课堂内容,让孩子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

拿出课本,翻到62页,听孩子讲。他是这么解释的:

  •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 个位上2-5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变成12-5=7,7写在个位上。
  • 十位上面戴小帽子,变成4,4-3=1,1写在十位上。
  • 17写在等式上。



然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拓展起来:

诶,5戴小帽子变成4,那么4戴小帽子变成3,3戴小帽子变成2,2戴小帽子变成1......

都是比原来的数少1,那100戴上小帽子变成99吗?然后想到十位上不可能是100,那就不是两位数了。

在描述中把可能出现的数量变化都想明白了,在计算时就能手到擒来。

为了防止孩子不理解而机械推论,又指着课本上的小数棒进行了讲解。

  • 第一排有5捆数棒和2根数棒,拆开其中一捆,就变成了第二排的4捆数棒和12根数棒。5退1给个位当10,5变成4就是这么来的。
  • 从12根数棒中拿走5根,还剩下7根。再拿走3捆就变成1捆。数一数,现在一共剩17根数棒。

这就是52-35的计算过程。



这样的回顾延伸,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多感官并用,加深理解了笔算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后,再做题,自然有了章法,稳而有序。

口算减法打好基础

仔细观察会发现,笔算减法中的十位退1当10,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口算减法中的借十法。

课本第49页,把36分成20和16,十位上的3就变成了2,先算16-8=8,再算20-0=20,20+8=28。

换成笔算减法,就是:

  • 个位上6-8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变成16-8=8,8写在个位上。
  • 3上戴小帽子变成2,2-0=2,2写在十位上。
  • 所以,36-8=28。



再往前追溯,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别学习了十几减9、8、7、6、5、4、3、2,在笔算减法中派上了用场。

当时用到了平十法、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等三种方法,让孩子从算理到具体运算,反反复复练习了很久,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笔算减法使用起来毫不费力。



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孩子觉得很难,所以花费了很多精力。

摆实物、圈数棒建立具象认知,算式分解步骤锻炼逻辑思维,各种题型实际运用等等,一遍遍枯燥的演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所以,功不唐捐,每一步都算数,再基础的问题都要耐下心来去打磨,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才能体会到运用自如的美妙。

这部分学习内容详见: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退位减法,借十法、平十法算理咋教孩子?》

《一年级数学必考:破十法、平十法,怎么理解,计算步骤才不出错?》

一年级数学笔算减法,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主要是因为相对于笔算加法来说,退位步骤的前置降低了孩子的认知负荷,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思考算理,再加上前面打下的良好计算基础,孩子轻松掌握是必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