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典型的寒门贵子
在贵州山区长大的她,曾两次拒绝北大,宁愿贷款百万也去上哈佛大学。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宁愿放弃免费读北大的机会,还要顶着百万贷款去读哈佛的呢?
这个曾被老师断言"不是读书料"的女孩,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从学渣到学霸的蜕变
詹青云的童年与"学霸"二字毫无关联,小学时她甚至是班里拖后腿的存在,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说:"你还是去学门技术吧"。
父母为了改善她的学习环境,先后换了五所学校,甚至抵押房子请家教,却始终不见成效。
直到初二那年,詹青云就像突然开窍一样,她凭借海量阅读积累的语文功底,学习成绩开始突飞猛进。
高中时期的詹青云更是因为强大的自律远超身边的同学,她每天凌晨5点起床背诵英语,午休时间刷数学题,晚上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这种苦行僧式的学习方式,很快就让詹青云看到了成效,她也从班级倒数跃居年级第一,最终以676分的高考成绩位列贵州省第五。
当北大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时抛来橄榄枝时,她却做出了第一个惊人决定,果断放弃北大。
两次拒绝北大
詹青云最初的梦想是成为考古学家,但北大考古系那年不在贵州招生。
面对专业与地域的双重限制,她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因为这里不仅提供全额奖学金,更能为她打开国际化的视野。
在港中文的四年里,她不仅保持着全系前三的成绩,还通过交换生项目游历欧美,逐渐萌生了转向法学的想法。
硕士毕业后,北大再次向她发出邀请,这次不仅免学费,还为她量身定制了导师团队。
然而詹青云再次拒绝了北大,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国内学术圈讲究资历和山头,而哈佛的教授都是改变世界的人"。
为了追逐这个更高的目标,詹青云说服父母抵押房产,签下了百万贷款协议。
哈佛岁月的淬炼
哈佛法学院的学习强度远超想象,詹青云每天要啃下300页英文法典,通宵写论文是家常便饭。
更沉重的是经济压力,每月近万元的贷款利息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于是,詹青云白天在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去中餐馆打工,周末还要给留学生补习法律知识。
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让她在毕业时不仅拿到了纽约州律师执照,还成为哈佛辩论队历史上首位华人队长。
在哈佛期间,詹青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018年她代表哈佛参加华语辩论世界杯,凭借"知识的普惠性"这一辩题惊艳全场,不仅带领团队夺冠,更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这场胜利让她意识到:"法律不应该是精英的特权,而应该成为普通人的武器"。
从负债到逆袭
毕业后,詹青云入职全球顶级律所欧华,起薪19万美元的年薪让她看到了还清贷款的希望。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扣除税费和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她每月能存下的钱不足3000美元。
按照这个速度,还清百万贷款需要近30年。
2019年,《奇葩说》节目组向她抛出橄榄枝,起初她犹豫过,担心综艺会影响自己职业律师的形象。
但当她看到节目中"父母该不该为子女买房"的辩题时,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我学法律的初衷吗?用专业知识帮助普通人解决现实困境"。
于是詹青云毫不犹豫的顶着"负债律师"的标签走上舞台,用"法律是弱者的铠甲"等金句刷屏热搜,最终夺得第六季BBKing。
没想到的是节目带来的不仅是知名度,更让她的收入翻了十倍。
随着各种商演、讲座、知识付费课程纷至沓来,仅仅一年时间,她就提前还清了所有贷款。
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法律与公众沟通的桥梁,通过通俗易懂的辩论,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
如今的詹青云早已不是那个为百万贷款焦虑的女孩,她在东京分所处理着跨国并购案,同时担任非洲妇女权益组织的法律顾问。
每周四她会飞往南美徒步,周末则在B站开设法律科普专栏,用《甄嬛传》《西游记》的桥段讲解婚姻法和劳动法。
2023年,詹青云在家乡贵州发起"青云助学计划",用自己的积蓄为山区孩子建立图书馆,并邀请哈佛校友定期开展线上课程。
有人质疑她"作秀",詹青云只是淡淡回应:"我曾是那个在煤油灯下读书的女孩,我知道知识对改变命运有多重要"。
从贵州山沟到哈佛殿堂,从负债百万到年薪百万,詹青云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
她用两次拒绝北大的勇气,证明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用贷款读哈佛的魄力,诠释了梦想值得全力以赴。
正如她在《奇葩说》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曾经的农村女孩,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女性的传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奇葩说》詹青云惊艳全网:负债100万读哈佛,她父母的教育太赞了!
澎湃新闻-从贵州工厂走向哈佛的詹青云:起点不高、开窍晚,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