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虽然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分子,但由于教师身份、待遇等客观原因,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很多高校毕业生其实就是把民办学校当成一个临时落脚点,他们会一边上班一边备考,努力通过编制类考试进入公办中小学成为在编教师或者成为公务员。也正是因为许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导致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几乎每个新学年都要经历一波教师离职潮。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些民办学校就出了“奇招”。比如安徽某教育集团,就要求新入职教师签订“不参加公务员及编制类考试承诺书”。从民办教育机构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似乎是合理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团队的稳定性。但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少人质疑这一举措是否触及了法律和伦理的底线,也有人直言:即便通过极端的方式“留人”,也无法解决人才流失的根本问题。
1)
应该讲,在任何一个法治社会,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自由都应当受到保护。很多民办教师选择报考公务员或者在编教师,是为了追求较好的待遇、较高的地位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是人之常情。民办学校禁止教师考编,无疑剥夺了他们选择自我发展的权利,这也让不少教师感到愤怒与无奈。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入职教师来说,签订这种承诺书的压力,可能让他们不得不在职业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做出妥协。
另外,民办学校是否有权强制要求教师签订此类承诺书?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享有平等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而根据《就业促进法》,劳动者在不违反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享有选择职业、岗位的自由。强制要求教师签订“不参加公务员及编制类考试承诺书”,显然违反了这一基本法律原则。
但民办学校就这么做了,而且有些学校更霸道,它们通过“突击查岗”的方式来监控教师是否履行承诺。这不仅加剧了一线教师的不满情绪,也涉及到“隐私侵犯”,是非常危险的。
2)
其实,“教师考编禁令”背后,是民办学校面临的管理困境,民办学校在薪酬和福利待遇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缺乏完善的职业晋升体系和教师培训机制,学校教师普遍对未来没什么信心,大多数最终会选择离开。
那么,民办学校该用什么方式来留住学校里的年轻教师呢?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不是依赖于类似“禁考承诺书”这样的短视行为;其次,要提升薪酬和福利待遇,民办学校应当提升教师的薪酬水平,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第三,民办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与培训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场能力;第四,要创造一个开放、平等、相互支持的工作环境,要重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让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到学校的尊重与关怀,进而增强凝聚力;第五,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例如表彰优秀教师、提供学术发展的支持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简而言之,学校管理者需要在管理手段上寻求创新,真正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心理需求,而不是通过限制自由来“留人”。民办学校只有在尊重教师职业自由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留人难”的问题,打造出更加稳定、高效的教学团队。
今日话题:你有亲戚朋友在民办学校上班吗?他们的待遇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