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曾经饱受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困扰的这片土地,如今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近年来,宝日勿苏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将生态修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奋斗,实现了从生态脆弱到林茂粮丰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宝日勿苏镇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土地沙化不仅制约农业发展,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镇党委、政府深知,生态修复是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全镇凝心聚力,科学规划生态修复蓝图,整合资源推进植树造林、土地整治等工程。多年来持续投入,组织群众种植各类树木,进行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有效遏制土地沙化,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转变。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宝日勿苏镇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模式,让修复后的土地焕发经济活力。在特色种植业上,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品种,粮食年产量逐渐增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他们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特色药材、养殖家禽。生态旅游也悄然兴起,吸引周边游客领略自然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万元,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繁荣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了全镇经济动能,形成了多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生态修复的红利切实惠及全镇百姓。随着产业兴旺,就业岗位不断涌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统计显示,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000元增长至15000元,增长了87.5%,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成为居民日常享受,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绿色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在生态修复进程中,宝日勿苏镇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各村都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实现集体与个人双赢。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带领村民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种示范效应激发各村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全镇生态与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违法行为,宝日勿苏镇全面推进违法图斑整改工作,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多措并举开展林地恢复工作,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力。

他们对图斑地块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精准掌握植被恢复情况,紧盯整改进度与质量,现场协调解决恢复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同时,构建起镇、村两级责任体系,细化责任分工,逐人划定管控责任区,确保每个地块都有嘎查村干部与政府干部全程监督,切实保障恢复工作落实到位。

眼下正值春季造林黄金期,宝日勿苏镇抢抓时机,创新采用“机械造林 + 人工补植”相结合的模式,科学有序推进林地植被恢复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为保障造林质量,镇上组建了多个验收小组,分片区深入地块,围绕苗木株距、种植痕迹消除、灌溉条件等关键环节,严格对照标准开展质量把控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要求,督促相关责任人立行立改。此外,还要求各嘎查村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苗木后期养护管理,以十足的干劲、压实的责任,全力推动整改任务按期“清零”。


宝日勿苏镇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生态修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它不仅重塑了生态环境,更创造了经济价值,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调。如今,全镇干部群众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篇章。他们让林茂粮丰的景象持续绽放,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与发展财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宝日勿苏镇正不断绘就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的画卷,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稳步迈进,成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李富 端木)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