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常常能看到一位温暖灿烂却目光坚定的女医生。她就是刚刚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的神经内科主任赵静。30余载从医路,她在中风防治领域的创新实践、科研探索、公益科普以及国际影响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区域卒中患者、医学教育以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每耽误一分钟,脑细胞就死亡190万个。”这是赵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每看到因延误治疗而瘫痪的患者,她感到无比心痛,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让老百姓记住中风的征兆。2016年,她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首创的“中风120”应运而生——“1看脸不对称,2查手臂单侧无力,0(聆)听言语不清”。这个看似简单的口诀,背后是赵静希望中风征兆患者快一点、再快一点送医的初心。
“中风120”横空出世,不仅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早期识别教育的空白,还显著降低了闵行院前救治的延迟时间。赵静还带领团队攻克了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先进技术,牵头“区域黄金1小时救治圈”,打通绿色生命通道,并率领院内多学科团队,院外联动社区、急救中心,创立上海市创新服务品牌“中风120急救头等舱”,开启365天*24小时的绿色生命通道,填补了上海市西南地区卒中急救一体化空白。
“记得有位老先生跟我说,就凭着这个口诀他救了自己老伴一命。”赵静眼中闪着光,“他说看到老太太嘴角歪了,立即拨打了120。从发病到手术只用了2小时,现在老太太还能跳广场舞呢!”这样的故事,赵静听了十分欣慰。“当看到患者重新拿起的画笔,重新迈出的脚步,重新绽放的笑容,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离预期还差很远,必须继续努力
明明可以靠临床立足,偏偏另辟做科普的蹊径。“中风120”识别法提出之后,赵静化身为“科普达人”,自己写文案,自己出镜拍摄,带领2万多名医护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简单好记的识别法教给大家,只希望它能成为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必备技能。为此,她还一度被误解为“不务正业的医生”。
如今,对赵静来说,做科普已经驾轻就熟,并衍生出多种形式,如“家—校—社—医—媒”社区卒中防火墙,家校联动、社区科普、全科医生培训、高危人群在线管理以及媒体宣传等多方联动突破科普瓶颈;又如“一键启动,从家开始”的急救直通车模式,实现了家庭、急救人员与卒中团队的多层联动等。经过持续几年的科普“攻关”,效果逐步显现。目前,闵行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中位数从18.72小时降至6.00小时,3小时到院率从5.8%上升到33.4%。
“中风120”策略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风+急救号码策略被翻译成联合国所有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但赵静的“闪光点”远不止这些,这些年来,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文章70余篇,研究成果改写了11个卒中相关指南和共识,还被纳入国家卫健委政策、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及高等教材。“虽然‘中风120’识别法成效显著,但距离当初的预期效果还差很远,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专家门诊信息
赵静
中风120创始人,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闵行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擅长卒中预防、急救和急危重症救治以及帕金森病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门诊地点:莘松路170号门诊4楼
记者:陈美玲
部分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