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卡脖子”问题屡屡成为热议的话题。


芯片、光刻机、发动机……很多领域都曾让我们备受掣肘。


然而,通过不懈努力的技术攻关,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卡脖子”的领域逐渐减少,在高铁、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我们甚至实现了全球领先。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产业领域,我们不仅不再受制于人,反而还“反手卡住”了别人的脖子。

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一家南京公司,“劝退”美国总统

前段时间,德国媒体引据福音派杂志的消息,称美国正在考虑将《圣经》排除在加征关税的范围之外。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关注,还受到颇多调侃。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并非“新闻”。

早在2019年,还是时任总统的特朗普就在对华贸易战中扬言要对包括《圣经》在内的印刷品加征关税。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么做就等于是“背刺”自己的支持者。

要知道,《圣经》在美国具有特殊地位,63%的成年人信仰基督教,总统就职会手按《圣经》宣誓,甚至上千万福音派选民还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美国基督教出版界强烈抗议所谓的“圣经税”,称此举将阻碍传播上帝福音。

最终,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将印自中国的《圣经》永久移出关税清单,以讨好国内的基督徒群体。

毕竟,美国每年销售的《圣经》约有2000万册,而其中65%以上依赖中国印刷供给。贸易战再凶猛,也不敢让上帝的经典“断供”。

为什么一本《圣经》能卡住美国政客的脖子?

答案是:中国在《圣经》印刷领域拥有近乎垄断性的主导地位。

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圣经》都由中国印制,中国工厂每年为世界各地印刷1.5亿本《圣经》,其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一家,就是位于南京的爱德印刷有限公司。

截至2024年4月,这家公司已累计为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印刷了2.6亿册《圣经》,涉及229种语言。

可以说,从美国的教堂讲坛到非洲的传教士手中,都少不了“中国制造”的《圣经》。

更重要的是,中国印刷《圣经》的优势太大,一朝一夕很难替代。

这部典籍全文约80万字,篇幅厚重,但虔诚的信徒却喜欢随身携带。

为此,印刷《圣经》需要超薄轻型的特制纸张和专用印刷机器,装订工艺也十分讲究,常用烫金皮革封面和易摊平的精装装订,成本远高于普通图书。


早在数十年前,美国的《圣经》出版社就因为《圣经》印制成本高、利润低,而将生产外迁他国,南京爱德印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88年成立。

它由爱德基金会和联合《圣经》公会合资创办,具备两大“护城河”:


其一是权威背书——爱德是世界联合《圣经》公会官方指定的印刷机构,承担各国《圣经》翻译出版发行的任务,确保内容准确权威;

其二是技术壁垒——爱德拥有全球顶尖的《圣经》印刷工艺,掌握全球独有的19克圣经纸量产技术,胶订、锁线、滚金边等每个细节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美国重启生产线需5-8年,投资超10亿美元,更不用说印制盲文《圣经》、卷轴《圣经》、隐形图文《圣经》等特殊产品。

正因如此,美国若试图对《圣经》加税,无异于自断《圣经》供应,最终别无他选,当然只能豁免关税。

正如一些媒体调侃的那样,这家南京公司凭实力“劝退”了特朗普。

除了印刷工艺,“圣经纸”的原材料供应链同样被中国掌控。

目前全球80%以上的超薄“圣经纸”产自中国,牡丹江恒丰、山东聚升等造纸企业生产的“圣经纸”畅销世界,占据了《圣经》装帧产业的上游。

可以说,从纸张、印刷到装订,中国为《圣经》打造了一个完备的供应体系,使美国在这一信仰商品上对中国高度依赖。

特朗普政府深知,若对中国《圣经》课税,无疑会影响数以千万计信徒的宗教生活,进而触怒他极其重要的选民基本盘——白人福音派基督徒。

为了讨好这个群体,特朗普上任后甚至在白宫设立过《圣经》学习小组,还亲自在推特上推荐一本名为“天佑美国圣经”的爱国版《圣经》,号召每个美国家庭备一本。

然而美联社很快发现,这本披着星条旗封面的“爱国圣经”竟然也是中国杭州印刷厂印制,从中国发货的。

这番尴尬的插曲恰恰说明,美国人在信仰上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承载。

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便强硬如特朗普,面对《圣经》这种特殊商品也只能网开一面。


二、中国制造之深广,还在刷新!

随着人们把目标聚集在中国的印刷产业上,另一个“冷知识”也顺势来到了大家的面前,让人不禁感叹:“我对中国制造的深广,一无所知。”

这件事就是印钞。

是不是很多人还以为,每个国家的货币都是由本国自己生产的?

然而事实是,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只有约50个国家具备独立印钞能力,而能够做到从设计、造纸、印刷机械全产业链自给的国家更是屈指可数。

许多中小国家因为技术和成本限制,不得不将印钞这种机密而重要的工作外包他国。

过去,这一领域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如英国的德拉鲁公司、德国的盖塞克等。

但如今,中国正异军突起,成为很多国家的“钞票代工厂”。

在全球印钞造币领域,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最大的产业规模、最齐全的专业门类和最完整的产业链条。

根据官网信息,中国印钞造币公司下辖23家大中型企业。包括7家印钞公司、3家造币公司、2家钞票纸生产企业,3家特种防伪、特种油墨、雕刻制版等专业公司和7家市场型企业。

在出色完成我们自己的印钞造币任务以外,还先后完成了尼泊尔纸币的印制、阿根廷纸张的抄造,为泰国、尼泊尔、马来西亚、巴西等多个国家提供硬币产品和服务。

短短数年间,中国印制的他国钞票硬币已遍及亚洲、非洲、南美......

但其实,中国最早的时候,也在印钞这方面被卡过脖子。

我国第一套人民币是在北京印钞厂(更名后叫中国人民印钞厂)印制出来的,当时用的是从美国引进的圆盘印码机,不过这版纸币因为面额大,防伪性差等问题,流通了3年多就不再使用了。

设计印制第二套人民币的时候,是求助了苏联,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复杂凹版对印技术和水印技术,从莫斯科开往满洲里的列车,在五年内运送了大量人民币,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唯一面额3元的纸币,不过这也是临时应急。


从第三套,到之后的第四、第五套人民币,就是从设计到印制,全部独立自主完成,中国的货币生产,再也不必依赖外国。

再到今天,中国何以能在这片“机密程度仅次于原子弹”的印钞战场突围?

秘诀就在于不断钻研技术。


首先是钞票纸张。


要知道,钞票所用的特种纸张承载了75%以上的防伪功能,人们辨别真伪首先凭借手感,因此纸质是否特殊至关重要。

印钞纸与其说是纸,不如说是一种由棉麻纤维制成的“布”。美元纸币就采用约25%亚麻和75%棉的混合纤维制成。这种纸张韧性极高,不怕水浸,经得起上百次折叠和长期流通而不破损。

如果用普通木浆纸来印钞票,遇水即烂、经手易破,根本无法满足货币流通需求。

同时,为了赋予钞票纸独特的挺度和手感,生产时需要经受数百乃至上千公斤的高压压延,技术和成本门槛极高。许多国家连造出合格纸张都做不到,只能依赖他国供给。

而中国不仅完全能自主生产印钞纸,还向多个国家出口这种战略物资,实现了原材料环节的自主可控。

其次是防伪油墨和印制工艺。

现代钞票集成了丰富的防伪特征,从肉眼可见的水印、金属安全线、凹印浮雕手感,到隐藏于纤维中的荧光图纹和微缩文字,无不依赖特殊油墨和精密印刷技术。

在经典的香港电影《无双》中,造假团伙为了伪造美元,痴迷于寻找所谓“变色油墨”和“无酸纸”。

现实中,变色油墨的学名是磁性光学可变油墨,其原理是利用磁性微粒对光线的干涉,实现随着观察角度变化而颜色转换的效果。

我国在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2015年版)上就率先应用了这一技术:正面数字“100”在直视时呈现亮金色,倾斜观察则变为耀眼的绿色,被戏称为“土豪金版人民币”。

这种炫目的防伪油墨需要跨学科的尖端研发,涉及光学、化学、电磁学和精密制造等领域,技术难度极高。

除了变色油墨,我国在钞票上使用的无色荧光油墨、磁性油墨、红外油墨等也均为自主研发,令人民币的防伪性能跻身世界一流。

印钞机方面,中国同样不再受制于人。

曾几何时,高精度印钞设备市场被欧美少数厂家垄断,而如今中国已全面攻克包括凹版印刷机、胶印机、号码机、烫印机在内的整套钞票印制设备研制,实现了装备环节的自主突破。

换言之,从设计、防伪到材料、设备,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独立的货币生产体系。

正因有此硬实力撑腰,中国才能大胆承接他国货币订单,成为多个国家放心托付的“钱庄管家”。

对于很多缺乏印钞能力的国家而言,与其仰赖西方公司高价供应,不如把钞票交给中国代工,不仅经济还更加放心可靠。


三、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从4月初特朗普关税战2.0发起,到今天中美双方通过经贸会谈达成平等协议,不过一个多月,期间中国在原则立场上寸土不让,旗帜鲜明地展示了一个态度——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背后,也是这么多年中国制造的韧性与信誉在支撑。

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内的“圣诞村”区域,琳琅满目的塑料圣诞树和彩灯饰品整年摆满柜台,等待销往世界各地,这座小商品之都供应了全世界60%的圣诞节饰品。

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震耳欲聋的塑料喇叭“呜呜祖拉”,有九成是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的,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弗里吉”则有80%出自中国制造。

从奥运会指定的乒乓球台、篮球场地板和举重器械,到球迷手中的旗帜、助威棒等小物件,无不烙印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

甚至从棺材到墓碑,从骨灰盒到纸扎冥币,中国制造几乎包办了许多国家人们的“身后事”。

山东曹县出产的棺木就占据了日本殡葬市场约90%的份额,河北保定的米北庄村更被誉为“地下华尔街”,当地工厂每年向海外输送数以亿计祭祀用的纸钱,连西方人祭奠先祖也开始用起了“中国款”的美元、欧元冥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都是中国制造在众多细分领域中承载全球市场的缩影。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如毛细血管般将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经济的肌理之中。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而我们,从来不乏斗争的底气和勇气。


排版| 椰子| 七雨轮值主编| 夏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