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梭于古城的旅拍摄影师、以劳动置换食宿的旅居义工,到依托平台接单的外卖员……在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大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吸引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然而,灵活就业的背后,劳动关系模糊、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24年10月,“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在大理市人民法院古城法庭挂牌。目前,已成立半年有余的一站式调解中心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裁”“审”“调”工作有机结合,在“有风的地方”为诗意生活注入法治力量。

  统一裁审标准

  在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中,有的公司忽视员工工作时间,以最终业绩不达标为由拒发工资;有的则将业务、劳务“连环外包”,规避用工责任……为准确认定劳动关系,古城法庭联合仲裁、工会等相关部门搭建“法院+仲裁+工会”诉调对接平台,搭建“法院+人社+工会”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裁审信息共享、疑难复杂案件定期分析研判、重大案件沟通预警等机制,对具有典型性、苗头性、普遍性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深入解析,为该类劳动纠纷的仲裁、审理建立统一标准。

  “裁审尺度统一后,当事人在更信服仲裁结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启动。”古城法庭庭长徐善珊表示,“裁审衔接”机制的畅通,不仅推动仲裁机构优化裁决质量,而且减轻了劳动纠纷案件中法院这道“最后防线”的压力,使纠纷在仲裁等前端环节高效化解,持续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提升“审”的质效

  从32天到28天,是古城法庭对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在内的所有劳动纠纷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对于劳动者来说,漫长的诉讼周期很容易让劳动者陷入生活困境。”在审理过程中,徐善珊发现这类劳动者一旦陷入劳动纠纷中,因为要耗费精力应诉,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就业。

  为减轻当事人的负担,古城法庭开辟案件快立、快审“绿色通道”,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小额程序。除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持续缩短外,古城法庭还坚持“程序要简、质量要快”,完善涉摄影、快递、直播等领域劳动纠纷的类案审理范式,打造劳动法庭类案会诊中心,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在一审程序内实质化解。

  拓展“调”的方式

  2024年,两名大学生因假期兼职工资被拖欠,到古城法庭立案窗口进行咨询。了解情况后,为尽快帮助其追回被拖欠的工资,古城法庭充分发挥“法院+社区”联调联动模式,在法官和社区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2023年以来,古城法庭挂牌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聘请来自社区、人社以及工会等相关部门的11名特邀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政策等,通过“讲情理+释法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

  古城法庭“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以法治创新和多元共治破解维权难题,为新就业形态注入法治温度,让劳动者既能追逐诗意生活,亦能享受权益保障。

  记者 肖思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