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水土保持项目
立夏时节,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五阳湖畔,碧波倒映着天光云影,湖心岛生态浮床上鸢尾盛放,远处光伏栈道蜿蜒如条条银链。通过“水下清淤+生态护岸+智慧管护”综合治理,这里成为了四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城因水而和融共生。河湖,宛如淄博这座城市灵动的眼眸,见证着岁月变迁。近年来,淄博市水利部门全力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鹭鸟翔集的诗意画卷,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复苏,更是淄博市践行“三提三争”交出的优秀答卷。
近年来,淄博市将水土保持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强化统筹,精心构建工作机制。《淄博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淄博市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规划和条例相继出台,市县两级水土保持重点措施任务精准制定,全市水土流失防治布局科学规划,各级政府与责任部门职责清晰明确,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自山东省对各地市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来,淄博市已连续七年荣获“优秀”等级。此外,淄博市还先后承担水利部“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试点和全省“以奖代补”试点、“治理单元和功能区划分”试点,典型经验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
监管有力,才能确保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在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淄博市创新推行“1+N”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多部门紧密协作,构建起职责明确、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遥感、现场、“互联网+”“双随机一公开”等多种监管手段,实现监管全覆盖。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结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十四五” 以来,淄博市累计批复水土保持方案1000余项,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3.3亿元,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1000余项,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核心任务。淄博市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将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治理与荒山复绿、土地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编织起全方位综合防治网络。“十四五”以来,淄博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面积31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1.75亿元,精心打造出17处生态清洁小流域样板和1处水系绿化样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淄博市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在桃花岛、三水源、红叶柿岩等景区探索出政府投资引领、企业配套跟进、水土保持治理与景区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目前,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成功撬动工商资本投入超20亿元。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创新是推动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024年11月,沂源县顺利完成山东省、淮河流域以及北方土石山区的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今年1月份,淄川区、周村区、沂源县完成3项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开辟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与碳汇价值提升相互促进的“淄博路径”。通过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效益得以量化并进入市场,标志着淄博市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开创性的一步。
从荒山披绿到清流潺潺,从机制创新到碳汇交易,淄博这座城市用智慧与坚守,将生态保护的“责任田”深耕成经济发展的“金土地”。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