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当下,如果有一个高中生放弃清华北大的录取,人们只会替他感到惋惜,但如果放在十几年前就未必了。
这一点,曾经的数学天才李泰伯深有体会,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这么干了,并且还申请了国外的十几所大学,那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如今的他又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1、“不知好歹”的高中生
“李泰伯,有你的信。”话音刚落,一个身材高挑、穿着人大附中校服的高中生就慌忙的跑下了楼,接过了邮递员手里的信件。
那是他之前亲手写给国外十几所大学的入学申请书,那可费了他好久的功夫,他不仅把自己往常在学校内外得到的荣誉都列举了个遍,还展示了不少属于自己的成果,他坚信,这一定能让自己获得国外留学的资格。
回到家里,李泰伯慎重的把信放在桌子上,耳边不断回响着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其他自己身边人的建议。
不久前,他因为在奥数比赛等多种校外比赛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被国内最高学府的清华和北大看中,特地给他递出了橄榄枝。
当时的所有人都为李泰伯而开心,他的父母也是如此,于是,来自不同方向的身边人开始问他,到底要选哪一个学校,毕竟不论当时还是现在,清华北大是每一个学生最崇高的梦想。
然而,李泰伯的选择震惊了所有人,他竟然直接拒绝了这两个学校的保送邀约。这一举动立刻招来了所有人的不解和惋惜,甚至有的人还觉得他是不知好歹。
就连一向尊重他的想法的父母也纷纷各自跟他谈话,劝他想清楚,但李泰伯似乎主意已定,他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国外的大学。
2、“读书无用论”
李泰伯这个想法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励志的具象化,但除了个人的思想导向之外,或许还和当时社会上提及最多的“读书无用论”、“高分低能”的说法有关,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李泰伯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在过去的某一阶段,社会上十分盛行“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机遇多,有不少没上过学,但是有有头脑的人变成了堪称光宗耀祖的人,自那以后,这种说法就甚嚣尘上。
李泰伯正好就生长在那个时代,不过幸好,他遇上的是一对开明的父母,他们既没有刻意的要求他必须有什么出息,也没有给他灌输“读书无用论”或是“高分低能”的思想。
也是因为如此,李泰伯拥有了一个充实快乐的童年,这也就奠定了他之后数学天才的基础。在小学期间,李泰伯就因为突出的数学思维获得了老师们一致赞赏,刚好他也有兴趣,父母就为他营造了这么一个学习氛围。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这种数学思维越来越明显,在课堂上,老师讲过一遍的东西他立刻就能融会贯通,并且化为己用。
再加上他为人谦虚真诚,同学们不仅不嫉妒他的数学天赋,还时常请教他问题,甚至在之后一提到他就说他是个很努力的天才、很好的学霸同学。
当然,这一切并不会凭空而来,除了天赋之外,还要得益于李泰伯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但自从他拒绝了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大学的时候,不少难听的话就凑了上来,包括“高分低能”“崇洋媚外”。
对此,李泰伯似乎完全不在意,因为在他心里,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挑战自己,而凭自己的努力报考国外的大学,获取全额奖学金就是他的新挑战。
3、涅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知道“读书无用论”并不是正确的,尤其在李泰伯的身上表现的更加具体。
在屋里拆开信封之后,不予录取四个字打破了他最后的希望,显然,这一次的挑战他失败了。然而,李泰伯并没有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而是重新把握住了高考这个最后的机会。
在他看来,他的失败并不是外界所说的种种不好的说辞导致的,其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中外教育模式的差异以及他申请的时间实在太晚了,别人家的小孩可是从小学就开始规划了。
早在拒绝清华北大,转投美国留学的决定流传出去之后,李泰伯的去向就成为了网友的热议话题,而他本人在失败之后也并没有因此逃避,而是正大光明的进行了回应。
他本人的社交平台上,他曾经发布过一篇关于留美申请的回应,而最出彩的一句话就是向广大学子们传递的一切靠自己的道理。
不得不说,这样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他也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涅槃。重新回到高考这条跑道之后,李泰伯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完全不像收到了外界影响的样子。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坚定的意志和踏实的基础,李泰伯最后以703分的高分成为了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并在社会热议之时选择了清华和港大的联合培养模式。
而这一次的选择,代表着他再次拾起了他高考前的愿望。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李泰伯在入学港大的不久之后就成功的加入了留学交流的项目,并由此去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之后,他的人生就好像做了火箭,他再一次向美国麻省理工学校提出了申请,并且还掌握了许多学术信息,完完全全就是按照麻省理工招生条件刻出来的模子。
最后,他顺利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且还迈向了更高的学府,凭借着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努力,生生打破了外国学校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壁垒,成为了一个在医学领域发光发热的医学博士。
而如今,即将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又一次站到了选择的岔路口,是回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外,这都是他个人的选择,我们无从所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十几年的时光里,他正在用自己这个例子告诉所有人,不要害怕失败和挑战,它们也可以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参考资料:
【浙江在线】【大河网】【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头条新闻】【微博李泰伯】【环球网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