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塘,四明古村,坐落于宁波鄞南平原的阡陌间,这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古村落,也是崇尚学而优则仕的陈氏家族。
这个看似寻常的江南水乡古村,却深藏着令人震撼的文化密码。自北宋到明清,陈氏家族76名进士、161位官员的科举神话,让走马塘当之无愧地摘得“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桂冠。然而就是这个进士村,低调得让人心疼,除了宁波及周边,外人鲜有人知。
据《陈氏宗谱》记载,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姑苏人氏陈矜中进士后,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知明州。由于勤政爱民,当地人民为他在奉化方桥建庙,奉佑一方。
茅山是汉代名士茅盈、茅固、茅震,骑鹤住在这座山上,后人认为它神奇,遂把这座山命名茅山。陈矜过世后也葬于此,他的儿子陈轩当时任明州录事,为父守孝,迁居茅山之阳走马塘。此后,陈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逐渐成为鄞南望族。
在科举制度存续的1300余年间,全国共录取进士约11万人,而走马塘陈氏仅凭一族之力,就占据了历史长河中的76个席位。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数字远超山西裴柏村、福建莆田、江西吉水等传统科举强地,创造了中国宗族科举史上的巅峰纪录。
宋徽宗封走马塘为“忠孝里”,宋理宗赐额家庙“遗忠堂”。这个家族已在朝堂树立起“鄞南文枢”的丰碑。
穿行在青瓦白墙的深巷间,每一方石窗都在诉说着育人智慧。八仙过海的浮雕暗示“各显神通”的治学之道,“乾”字纹样彰显《周易》哲思,“福”字镂刻暗含“厚德载福”的期许。这些可开合的石制窗棂,恰似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将儒家经典化作建筑语言,让陈氏子弟在晨昏起居间耳濡目染。
走马塘由四条河流环绕,有十几个大小参差不齐、形状各异的小池、荷花塘与这些河流相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美画。村道跨河流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散落其间的小池有东邻曹、邵家曹、蟹肚脐、后王曹等。走马塘先民建造这些水系,除了洗漱泄排之用外,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完整的河网防务系统,既能抵御旱涝灾害,又能起到消防作用。
这些水系中,最美的景致要数村口的荷花池,每到夏天,散发清香的荷花在绿油油的荷叶衬托下,显得格外的美。接天莲叶托举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训诫,将周敦颐《爱莲说》的意境凝固成永恒的家风,告诫子孙后代无论官做得多大,都要守正清廉。
在这里,陈氏家族要后人记住的,不是苦读便能立于万人之上的封建道理,也不是求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的功利思想,而是如绿密荷塘中的剑荷,陈氏人才辈出却依旧清廉的府邸,如这美丽宜人的景致中所深藏着的“谦逊做人,清廉为官”的道理。这是陈氏先祖一直以来不断重复和提倡着的,也是他们最想让后人记住的东西。
当我们用现代教育视角审视这座古村,会发现其村落规划的超前性,它将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品行教育融为一体。如今,村里的进士学堂已成为宁波市学生研学基地,石窗纹样、荷塘景色,都化作天然的国学课堂。
站在紫来桥头眺望,荷塘倒影中仿佛浮现出76位进士联袂而来的身影。这份深藏在青砖黛瓦间的学霸密码,不仅是科举史上的丰碑,更是文化传承的微观样本。
旅行小贴士:
走马塘,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评选活动中,走马塘村成为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之一。
2014年,走马塘古村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走马塘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姜山镇走马塘村。
自驾游:导航搜索“宁波走马塘风景区”或“宁波走马塘古村”即可达,景区停车方便。
公共交通:宁波建兴路站632路走马塘支线直达。麦德龙站188路、潘火高架站186路到走马塘站下。
门票:免费。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