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不再允许没有住民票的中国人,将中国驾照换成日本驾照。”
这句略显平静却意味深长的话,是日本前数字担当大臣河野太郎5月12日深夜在社交平台X上写下的。而也正是这句话,迅速引爆了中日网友的讨论。
引发关注的背后,是一个存在已久、争议很大却鲜少被日本政府严肃对待的制度漏洞——外免切替。
在日本,来自中国等被认可国家的驾照持有者,只需通过简单的知识确认和技能测试,就可以申请换发日本的正式驾照。
这种制度原本是为了便利在日本长期工作、生活或学习的外国人而设立,却渐渐成为了一些人“巧走捷径”的手段。
相比一年有效期的国际驾照,通过“外免切替”所获得的日本驾照初次有效期为三年。更关键的是,拿到日本驾照之后,再花费约2400日元,就能申请一张国际驾照,从而在约100个国家合法驾车,堪称性价比极高的“国际通行证”。
正因如此不少中国游客开始盯上了这一途径!
富士电视台早在2024年便拍摄到,东京都府中市的驾照考场外,凌晨时分已有大量中国人排起长队。他们手中拿着的是中国驾照,目的却是申请日本的。
外免切替的流程不复杂。确认视力后,申请人需参加“知识确认”与“技能确认”。知识测试仅有10道题,答对7题即可通过。
警视厅的数据显示,整个换证流程的合格率约为50%。只要顺利完成这两项考试,就能获得一张合法的日本驾照,原本的中国驾照也不会被注销。
更令人意外的是,申请时并不强制要求在日本长期居住。只要能提供一个暂住地址,哪怕是酒店,也能作为换证所需的居住证明。
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考虑到部分外籍人士初来乍到时尚未完成住民登记。但也正因此,成了灰色地带的突破口。
于是,有旅行社专门开设了“外免切替旅行团”,招揽目标直指大阪门真考试场。换照费用约8万日元,含代办、翻译、预约及一日交通安排。
不少中国游客甚至打趣:“出一趟国,不仅玩了,还顺便拿了个驾照。”
而在这些“换照游客”提交的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地址栏写着——酒店。只要酒店肯配合,系统就默认这个地址有效。
但问题在于,日后关于驾照续期、更新、违法通知等官方邮件,都会邮寄至这一地址。申请人早已离开日本,酒店自然也无法一一转交,形成信息断链。
从制度设立的初衷来看,外免切替本是为在日外国人提供便利,体现制度的人性化与包容性。
但如今却被包装成“操作得当就能拿”的旅游项目,原有的秩序与边界也就逐渐模糊。
根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2023年通过外免切替方式取得日本驾照的外国人高达5万6022人,是十年前的两倍多。而这波增长中,来自中国的换照者数量占据了显著比例。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交通事故数据的上升。2023年8月,北海道一辆油罐车为避让逆行的中国游客所租车辆,不慎发生事故,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警方数据,2023年涉及中国籍驾驶人的事故高达3171起,比2014年增长了约30%。
包括居住在日本的中国籍人士在内,中国人驾驶车辆引发的事故数量已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
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社会对此高度敏感。
在日本,交通规则被视为一种公共信任。不仅因为驾驶习惯(日本为左侧通行)与中国迥异,更因为安全文化在这里几乎是一种集体信仰。而当这些信任体系因制度漏洞而被不断挑战时,政策的收紧也就成了必然。
河野太郎的发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他强调:“面对规则执行松懈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监管,确保法律法规真正落地。”
河野的表态一出,不少在日本的中国游客发出质疑:“中国人是目前全球出境游最多的人群,如果只限制中国,那就是歧视。”
也有人表示:“如果是针对所有右侧通行国家,那还能理解;但若仅限中国,那确实不太公平。”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在日华人表示理解,一位中国留学生坦言:“中国是右侧通行,日本是左侧,其实真的不太习惯。我觉得加强一点培训没什么不好。”
而日本网友则直言不讳:
“这是理所当然的决定,甚至应该更早做出。如果换证对象只限于日内瓦条约缔约国,那才更合理。毕竟,中国并未加入该条约,其驾照本就无法在多数国家使用;可一旦通过日本换证,就能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合法驾驶,等于间接放宽了门槛。”
“日本驾照,是世界上最严苛也最有分量的资格之一。若不通过正规培训与考试就能轻易获得,那制度的初衷与严谨性又从何谈起?”
这些评论虽不乏尖锐,但也映照出一种现实:当便利性演变为可利用的漏洞,制度就不得不做出调整。而制度的调整,最终往往波及到真正需要它的人。
这里要说国人钻空子得能力真的得服,去日本“换驾照”这件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但它也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尴尬: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原本设想的便利制度,在不同文化、不同规则的交界处,正逐渐暴露出难以兼容的缝隙。
相比十年前的日本,那时办什么都显得顺畅许多——考驾照、开账户、办签证,只要人到了、手续齐了,基本都能办得下来。那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便利。但如今,制度在不断加码,流程愈发繁琐,有时甚至针对性地设限。
愿我们在异国他乡,不止想着如何“抄近路”,而是真正把自己当作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唯有如此才能不被特殊对待,也不必总担心被区别对待。真正赢得尊重的,从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彼此之间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