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泽园是位于畅春园和圆明园之间的一座京西名园,地处北京大学蔚秀园西挂甲屯,其地在西苑以东,挂甲屯南,南临畅春园,东靠万泉河,为清代皇家小园林之一。
承泽园的大概方位
承泽园始建年代还没有确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予以证明。有的说承泽园始建于雍正三年或雍正年间,有的学者则认为,它的始建年代大约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可能是与圆明园、蔚秀园同时建成。有说承泽园是圆明园的附园之一。
承泽园在建成后曾多次易主。道光二十五年(1845),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大婚,下嫁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景寿,该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名“承泽园”,成为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的赐园(民间则俗称“六公主园”)。
咸丰九年(1859)寿恩公主去世后,承泽园收归内务府。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两度犯京,西郊园林大多被毁,承泽园却幸免于难,清亡后虽日渐凋敝,但骨架尚存。
民国初年,承泽园为奕劻私产,1920年代,奕劻后人将此园转售同仁堂乐家,后归大收藏家张伯驹所有。因张曾倾其家产购得国宝古画隋展子虔《游春图》,故将此园改称“展春园”。其时,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曾在此借寓。1953年,张伯驹将承泽园售予北京大学,园区被改为教职工住宅区,直至现在。1998年,校方对园区西部进行修缮,用作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办公地。
近来,一直在陆续分享赫达在北京期间拍摄的老照片,有一组标为“Old /New Wu Garden”(新旧吴家花园)的老照片,但没有更详细的拍摄地说明。略加检索,这组照片应该正是承泽园旧照。今天在此分享这组园林旧照。
上马石。
老吴园河边的树木。
在赫达这组照片的说明中,并没有出现承泽园的信息,都是以老吴花园和新吴花园这样的名称出现。对此有介绍称是承泽园收归内务府后重新分园,承泽园被分给其子醇亲王的儿子载沣,故后人又称承泽园为亲王爷园。以后,载沣又将此园传给长子,并在此园西侧另建一园,两园建筑相近,池水相连,一墙为界。清末,这组房产卖给了曾任大清银行总务局局长、后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的吴鼎昌所有,故被人们称为“吴家花园”。
据一些记录,1959年起,彭德怀曾住进吴家花园六年。
吴家花园复原平面图(高冀生)
如按上述记载,则赫达所称老吴花园应是原承泽园,新建的园区则应是新吴花园。未详细查证,这里仅作推测。
顺便提一句,红学家周汝昌在”饮水思源,不能忘记承泽园“一文中称:此园的布局景物与《红楼梦》之大观园有很多相似之处。
老吴园中的荷塘,树木葱茏,屋舍在树木掩映之下。
老吴园中池塘与树木。
通往老吴园的带有花格窗的门口。
老吴园中的石桥和亭子。具体应是承泽园二门(穿厅)和门前的石平桥(南石桥)。
老吴园中两栋建筑之间带有月亮门的花园庭院
老吴园内庭院,荒草丛生,似乎已长久无人打理。赫达拍摄这组照片时,这处园林到底归谁所有?
老吴园的景象,包括敞开的门、门石以及庭院景色。
位于高处的半开放的廊道。
门楣上的木雕细部。
老吴园中迪吉轩。
老吴园中迪吉轩。
一座高大香炉。
一处门廊,须弥座上一尊造像,从形象上看是韦陀像。门廊上还有涂鸦。
此处或为承泽园东北角的老观音庵,俗称“姑子庙”。这处园中的观音庵始建于康熙年间,光绪四年(1878)重修。
老吴园中神像。
老吴园中神像,三眼,手握一葫芦,不知是什么神。
老吴园中神像。
老吴园中主神一侧的侍女塑像。
老吴园中供奉的神像,没有明显特征,不知是什么神。
老吴园的池塘与水榭。
老吴园,各种建筑围绕池塘而建。
老吴园,池塘岸边是一组建筑,围墙开有花窗。
老吴园中景观。
老吴园,半开放式楼梯回廊。
老吴园,半开放式楼梯回廊,带有装饰性花窗。
老吴园,从水榭中望一塘残荷,远处是开有花窗的一处建筑。
老吴园,渐次登高的回廊。
老吴园中的池塘与亭台水榭。
旧吴园中的树木、带有装饰性窗户的楼梯回廊。
老吴园中建筑,左侧是前面出现过的开放廊道中间是半亭,正对的是一座卷棚顶厅堂。
旧吴园中有半开放式的楼梯回廊, 墙上开有装饰性花窗,右侧是一座六角半亭。
楼梯回廊与六角半亭。
新吴园中树木掩映下一座亭子。
新吴园中的亭台竹石。
新吴园的建筑内部,镂刻精致的木门,设有月洞门和冰裂纹图案的格子隔断 。
新吴园建筑内陈设,一座罗汉榻。
新吴园里带有彩绘梁枋和冰裂纹格子窗的游廊。
新吴园中一处像龛。
新吴园一处院落。
新吴园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