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智驾事故,到私自限制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一路顺风顺水的小米汽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作为核心卖点,以“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双风道散热”为宣传噱头,选装价高达4.2万元。
曾在官方发布的答网友问中表示:量产车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了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雷军也曾在微博上表示,“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但随后雷军将这条微博进行了“编辑”,删除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的表述。
但车主实测发现,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且鼓风机测试显示气流导流功能失效,被质疑为“装饰性设计”。
这一情况迅速引发“准车主”的不满。据悉,有车主表示愿意多花4.2万元“升级配置”,为的就是官方宣传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提升,而现在被爆出该设计疑似与原型车不同,仅仅是一个装饰性的“摆设”,很难接受。
小米虽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但车主认为补偿金额与选装费差距悬殊,且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维权群人数已超300人,部分车主启动集体诉讼,主张“退一赔三”。
5月初的OTA更新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在官方赛道刷圈解锁“排位模式”。此举虽出于安全考量,但小米此前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为营销核心,未提前与用户沟通,导致车主质疑“花钱买性能却遭缩水”。
就在5月10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个人微博首次公开回应近期状态,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小米胜诉!获赔55万
与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13日,@小米法务部 发布了关于公司诉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业诋毁一案的相关声明,同时公开了法院判决书。
声明称,2023年8月31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聚好看公司通过其微博账号“Vidda官方微博”发布侮辱、贬损小米公司的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损害了小米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商业诋毁。法院判令:聚好看公司在“Vidda 官方微博”账号置顶位置,连续七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另赔偿小米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5万元。近日,小米收到法院终审判决,驳回聚好看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5月13日一早,雷军发布健身打卡。
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券商机构指出,消费电子与汽车行业在安全标准、供应链复杂度上的差异,使得“性价比”标签在汽车领域遭遇水土不服。当手机死机可重启的容错空间,遇到汽车系统故障可能危及生命的现实,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敏感度远超预期。
新能源品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需在产品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售后服务、用户体验等维度持续发力。特别是当“参数堆砌”式营销遭遇实测打脸,技术透明化与用户参与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小米汽车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将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迭代能力,适配到汽车行业的功能安全标准体系中。这场信任危机,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重新定义“技术创新”的价值坐标,从“营销狂欢”转向“对用户的真诚”,方能在智能汽车时代的浪潮中稳立潮头。
综合自中国汽车报、参考消息、新浪财经、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