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巴冲突中的空战引发全球关注。5月7日,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宣布使用歼-10C战斗机击落印度3架“阵风”战机。消息一出,举世哗然,法国BEA和达索航空公司迅速对“阵风”被击落展开初步调查。



调查后,法国方面竟将责任全推给印度,称是印度空军长期维护和训练不当、作战时人为失误以及数据链协调失败导致战机损失。要知道,出事当天达索航空股价暴跌15%,法国政府着急也能理解,毕竟军工出口靠口碑。若“阵风”被贴上“印度都玩不转”的标签,以后还怎么向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售卖?

回顾2016年,莫迪政府豪掷88亿美元欲购126架“阵风”(后缩水至36架),单价高达2.4亿美元 。当时法国把“阵风”吹得神乎其神,可飞机到货后,配套导弹、数据链系统、飞行员培训等都得加钱,印度空军苦练三年,编队协同都没搞明白。欧洲军工体系讲究“精密配合”,“阵风”需与预警机等实时互通才能发挥威力,但印度国产预警机与“阵风”不兼容,地勤维护也一塌糊涂,螺丝拧错、软件升级漏步骤是常事。

反观东大军工出口,卖歼-10CE时,全套训练体系、后勤保障车、模拟训练器等一应俱全,还帮客户建本地维修厂,确保“到手能用,半年形成战斗力” 。欧洲军工太依赖客户“自主能力”,卖完就不管后续,和东大形成鲜明对比。

这次事件,欧洲军工的傲慢尽显。武器是用来打仗的,不是高端艺术品,得让客户融入作战体系才行。欧洲军工若还不放下架子做好配套服务,未来在国际市场恐怕难有立足之地,印度这次也算花钱买了个教训。

消息来源:多家国际军事媒体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