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陈光旭 摄

  4月25日,雁门关外的文化热土山西大同,见证了中国文学界两位标志性人物——茅奖得主、小说《尘埃落定》作者阿来与“华语科幻第一人”、小说《三体》作者刘慈欣的重逢。
  当天,刘慈欣与阿来、科幻新浪潮代表性作家陈楸帆等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次元的深度对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采访团现场聆听并在作家们对谈之后,专访了刘慈欣。
  自《三体》问世至今多年,刘慈欣接受过不计其数的采访,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也多次参与。不管是前些年作为圈内实力派科幻作家,还是后来出圈成为华语科幻扛鼎者,他的态度始终如一:诚恳对待,沉稳平和。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幻的未来?
  刘慈欣:这需要分两个领域来看。科幻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未来,我觉得并不明朗。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很多地方,科幻文学都处于衰落的状态。首先我觉得,科幻的神奇感变弱了,因为科幻小说里的东西,很快会变成现实,就会变得很平淡。并且,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让文学的命运变得更加不可测。未来很可能出现这种状况:我想看部长篇了,就对AI说,我要什么人物、什么题材、什么风格,然后它可能50秒就给你出一篇。你看风格不对,让它换一个,等50秒之后又出来一篇。如果我想看一部电影,可能等10分钟,人工智能就制作出一部大片。假如这种时代到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看书呢?我现在没办法想象。现在写科幻小说,更像是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船上扬帆起航。同时,科幻文化也正在从文字渐渐地转变为影像等多媒介表现。科幻影视发展很快,它一方面可以从科幻文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原创剧本也在出现。
  记者:《三体》之后,虽然您一直没有写出让自己激动的作品。但其实您一直在写,对吗?
  刘慈欣:对。我在写,一直在尝试。我还会继续努力尝试下去,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虽然努力和耐心不一定能带来突破。
  记者:AI在科幻写作领域表现不俗。对于那些刚刚开始科幻创作的年轻作家,该如何应对,或者如何与它们合作?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刘慈欣:我不但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反而想向年轻人征询建议。因为我也在同样的困境中。我能想到的一点是,哪怕你能够利用AI工具写作,用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作者,作为一个发挥想象力去“创造”一个世界的人,我们现在的身份已经完全变了,并且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