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中美关税战与印巴冲突的双重失意后,正陷入一场荒诞的战略宣泄。
前有莫迪政府押宝美国落空,后有退役将领宣称"宁愿与中国作战",暴露出这个南亚大国在挫折面前的心态失衡。
一、押宝美国落空:从"千载难逢"到竹篮打水
当美国掀起关税战时,印度曾自认嗅到"取代中国"的机会。
莫迪政府高调配合美国,不仅对中国钢铁加征12%关税,还派外长苏杰生赴美签署《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协议》,甚至计划将2000家中国工厂的订单转移至印度。
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时,双方更互称"印太战略支柱",一副"准盟友"姿态。
然而中美日内瓦会谈打破了印度幻想。当特朗普宣布同步降税、财长贝森特计划再访华时,印度才惊觉:美国对华关税从145%直降至30%,意味着印度"取代中国供应链"的美梦彻底破碎。
更尴尬的是,印度为表忠心向美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如大豆、玉米),反而成了美国对华妥协后"过剩产能"的倾销地。
二、印巴战败阴影:用"反华狂想"掩盖无能
在5月的印巴冲突中,印度空军的"阵风""幻影2000"被巴基斯坦的歼-10C和"枭龙"击落5架,暴露出其"万国牌"装备的体系性缺陷。
但莫迪政府不仅启动11天全国"胜利巡游",更纵容退役将领发表奇葩言论转移矛盾。
印度陆军退役中将尚卡尔在电视辩论中声称:"巴基斯坦比中国更擅长使用中国武器,因此印度更愿意与中国作战。"
这太荒诞了!
1、偷换概念:巴基斯坦操作歼-10C击落印机,恰恰证明中国武器的实战效能,而非"巴方比中方更会用";
2、无视现实:中国现役装备如歼-20、东风系列导弹等,技术代差远超巴方使用的早期型号;
3、掩耳盗铃:印军连巴基斯坦的"二手中国装备"都无法应对,却幻想挑战中国现役主力装备,暴露其军事认知的严重偏差。
三、战略投机反噬:印度的"反华牌"为何注定失败?
印度此刻对华放狠话,本质是三重困境下的应激反应:
1、经济困境:GDP增速跌至4.2%,失业率18.7%,却因配合美国错失中国产业链转移机遇;
2、军事困境:印巴冲突暴露装备"万国牌"短板,采购美俄法装备的"强国梦"被证伪;
3、外交困境:在美中之间反复横跳,既未换来美国贸易承诺,又因对华关税得罪14亿人口市场。
但印度显然误判了形势:
中国对印贸易额是美印的3倍(2024年达1350亿美元),且在稀土、光伏等领域掌握绝对议价权;
中国边防部队的现代化水平远超印军,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已证明印军"人海战术"的无效性;
国际社会对印度"反华投机"心知肚明,连美国智库CSIS都评价:"印度试图用对华强硬掩盖对美软弱,只会加速自身孤立。"
结语:输掉格局的"输家心态"
从关税战投机到边境挑衅,印度的问题从来不是"是否敢战",而是始终在用战术冒险掩盖战略短视。
当新德里沉浸在"中国更好对付"的幻想中时,却忘了:真正的大国竞争,从来不是靠退役将领的狂言妄语,而是建立在产业链韧性、军事体系化能力和战略定力之上。
印度若继续用"反华牌"麻醉自己,终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