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箱底一直藏着一枚银元,这枚银元为何被他如此小心收藏?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才被揭开:与杨宇霆有关。
张学良比杨宇霆小了16岁,这16岁的年龄差,加上杨宇霆在东北军中的元老身份,他对张学良是有几分不屑的。
杨宇霆与张学良
在杨宇霆的眼里,张学良几乎没一件事做好了。别的不说,当年郭松龄反奉,根源就是他张学良对部队管理不上心,导致郭松龄有了钻空子反张的机会。那场事故的起因,压根儿就是张学良渎职。
至于国奉战争,张学良更是让杨宇霆等一众元老咋舌:他四万人打傅作义不到一万人,还是围城战,还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坦克车、毒气弹、轰炸机全用上了,结果呢?三个月居然都没打下来。关键,在这场战争中,张学良居然在前线指挥战斗时,自己连武器都懒得带,讨论作战事宜时,还一边抽大烟一边讨论。
杨宇霆是元老中最看不起张学良的,其他元老只是认为张学良“不学无术”,而杨宇霆则觉得:张学良这么个花花公子做派,迟早有一天把自己的小命给整没。
有一次,杨宇霆因实在看不惯张学良每次开会就萎靡不振的样子,吐槽道:“他每天注射毒针甚多,将来必会自毙。”意思是:张学良这个人成天抽大烟、注射毒品,迟早有一天把自己作没。
人都会非常讨厌和自己相反的人,杨宇霆如此讨厌张学良,自然也因为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和他张学良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
杨宇霆的确能干,因足智多谋,他深得张作霖的赏识,并被称为“小诸葛”。杨宇霆曾担任过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国民政府委员等等职位,光是听听就知道:杨宇霆此人有过人的能力。
杨宇霆在奉系中威望很高,张作霖死后,很多元老都跟在他后头,而并不把“不成器”的张学良放在眼里。
张学良当然知道杨宇霆的厉害处,所以,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曾秘密来到杨宇霆正视察军队的滦州,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密谈。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密谈结果,张学良并不满意。张学良的本意是让杨宇霆今后以大局为重,跟着他做事。杨宇霆当时非常傲慢,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汉卿,我可以跟着你的父亲,但不能跟你做事,我们之前看法、做法都不一致。”
杨宇霆话虽这样说,但表面功夫还是到位了,张作霖葬礼一结束,当奉系高层推举军政领袖时,杨宇霆非常直接地以通电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电报内容如下:
“今后更当秉其(张作霖)遗志,以东三省大局为重,宇霆忠不出位,只知奉公守法。汉帅(张学良)为大帅之今嗣,继承父志,名正言顺,吾从汉帅,如骖之随靳也。愿我袍泽勿再齿及宇霆,则幸甚。”
杨宇霆这番话,算是对张学良仁至义尽了。
随着张学良主政东北,杨宇霆逐渐心生不满,这其中的主要一个因素是:杨宇霆发现奉天财政厅开始限制他的钱了。以前,张作霖在时,他可以随时要钱、花钱,可张学良大权在握后,他要钱就非常不顺利了。
关键,杨宇霆和张学良果然如他一开始说的那样“看法、做法不一致”。张学良掌管大权后,第一时间要搞“东北易帜”,投靠国民党蒋介石。而杨宇霆和一部分元老,则并不喜欢蒋介石,他们想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合作。
张学良酝酿东北易帜之时,各方势力轮番登场,他们皆派出代表前往沈阳,想带着自己的筹码争取奉系。颇为让张学良意外的是,这各方势力选派的代表,竟都没有直接去找他张学良,而是直接去到了杨宇霆的府邸。
杨宇霆在张学良眼里变得越来越“打眼”了,张学良还发现:杨宇霆经常和他的心腹常荫槐一起密谋。
张学良最不能接受的是:杨宇霆开始利用自己元老的身份压他了,而压的方式是动不动以老臣自居,且没事就称呼已经掌管东北大权的张学良为“小六子”。
张学良极其在意自己在东北军中的威望,杨宇霆对他的称呼在他看来,就是在灭自己的威望,甚至挑战自己的权威。
张学良与于凤至讨论杨宇霆的次数越来越多,恨意越来越重。一开始,张学良还有理智,想着毕竟杨宇霆是奉系极其重要的人,相当于奉系集团的大管家,他极其善于处理政治经济。可以说,张作霖死后,东北政局和经济的稳定,都离不开杨宇霆的重要作用。
鉴于杨宇霆在奉系集团的重要作用,张学良理智地想过与他交好,方法是利用“太太社交”。他让于凤至与杨宇霆的三姨太太义结金兰,做干姐妹。
张学良此举是想拉近他和杨宇霆的距离,但杨宇霆却觉得张学良此举是在打自己的脸。杨宇霆觉得自己明明比你长一辈,是和你父亲张作霖一辈的,你却跑来跟我做兄弟?这哪成?杨宇霆略一思索,便将张学良夫妇精心准备好的“兰谱”和结拜礼物都给退回了张家。
张作霖与杨宇霆
这本是小事,可张学良心理上却过不去,他的逻辑是:我东北少帅,诚心跟你结交,你却不买账,这不是打我脸吗?
不久后的另一件事,让张学良对杨宇霆彻底动了杀心。
1929年秋天,杨宇霆父亲做寿,此时张学良父亲刚刚过世不到半年,他们一家还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张学良本不想去为杨宇霆的老爹拜寿,可考虑到杨宇霆在奉系中的特殊地位,他和妻子于凤至还是整理好情绪赶到了杨宇霆的官邸,准备贺寿。
张学良刚到院门,杨宇霆的副官就警醒道:“总司令到!”平常,以张学良在东北的地位,他一露面,众人就得起身相迎,排场那是够够的。
可当日在杨宇霆府上的人,却不全是东北军政要员,还有很多是各路军阀派来的代表,包括阎锡山、白崇禧等派出的要员,他们看到张学良夫妇后视若无睹。当日,去欢迎张学良夫妇的仅有少数几个不明白奉军内部暗流的宾客。
张学良何曾受过这等冷落?
关键,当日的众人就如特意打他脸一样,他们在杨宇霆现身时,纷纷脸色大变,争相站起来、围住杨宇霆,祝贺杨父高寿。当日的杨宇霆红光满面,享受着众星捧月,他或许注意到了脸色不对的张学良,或者压根儿就没留意到他。
于凤至也是个爱排场的人,当日被冷落后,免不了回来抱怨说:“你哪里还像东北的主人?他杨宇霆才是!”本就觉得脸上极挂不住的张学良听了这话,自然怒火中烧。
张学良本还存些理智,想把杨宇霆软禁起来。于凤至却提醒他:“如果只是软禁起来,未来东北那些大人物来保他,你是放还是不放?”
张学良听完,杀心顿起,但此时,他的杀心并不强烈。于凤至的本意可能未必是让张学良杀杨宇霆,而仅仅是觉得软禁不是长久计,可张学良是个直脑子,他觉得:既然软禁不得,为了以绝后患,杀了可能是最好的。
张学良与于凤至
让张学良产生强烈杀心的,是接下来发生的:杨宇霆为常荫槐要官一事。原来,杨宇霆一直想在奉系内部大力培养自己的嫡系亲信,这些亲信里,尤以常荫槐最为他看重。
常荫槐本在杨宇霆的大力举荐下担任了奉天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和黑龙江主席一职,可杨宇霆却觉得他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于是想让他身兼三职,担任东北铁路督办。
听了杨宇霆提的要求后,张学良气得差点疯了,他心里想:我东三省没人了吗?你常荫槐一个人要当遍东三省所有的官?
但张学良忌惮杨宇霆的地位,只得压着火、耐着性子和杨宇霆、常荫槐解释,可杨宇霆根本不听,他见张学良不肯签字,就直接将拟好的文件扔在张学良办公桌上,道:“别跟我咬文嚼字,说那些没用,赶紧签字!”
杨宇霆和常荫槐走后,张学良气得直接把杯子摔了个稀烂。于凤至听到动静后赶忙走来,张学良见到于凤至后,压着嗓子道:“大姐,二贼欺我太甚!”
于凤至从张学良的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杀心。
可杨宇霆是说杀就能杀的吗,张学良杀心再强,心里也还是有顾虑。怎样消除顾虑?张学良在左右为难之际,想到了自己经常用的抛银元法。
以前,张学良遇到举棋不定的事时,也会抛银元来定夺。张学良摸出一块银元,在心里默念道:“如果抛银元时三面皆正,那就是老天爷让我杀杨、常!”
于凤至在一旁紧张地盯着:三次全部皆正,张学良的眼睛瞪圆了,他的心跳越来越快。为了得到一个肯定的“天意”,张学良又拿着银元默念:“如果我不杀杨、常这件事不对,那就出反面!”
张学良小心翼翼地抛出银元,两次皆反!
张学良看向于凤至,于凤至带着哭腔道:“我知道你要杀人了!”
动手的时间,就定在了杨宇霆、常荫槐找张学良签字的当晚,动手前,张学良找了杀杨、常的由头,给卫士长高纪毅下命令:“我给你命令,立刻将杨、常处死,你率卫队执行!”
张学良的由头找得还算充分,说:此前两人想方设法阻止东北易帜,今又逼着他签字。
张学良料定杨宇霆、常荫槐吃过晚饭后还会来找他,他告诉卫士长,人来了之后直接带到老虎厅。这老虎厅位于大帅府大青楼东北角处,因为室内放着汤玉麟给张作霖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
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在老虎厅坐下后,左等右等都不见张学良来,于是,杨有些气恼地高喊:“小六子,小六子!”
就在杨宇霆一边张望、一边高喊之际,高纪毅带着六名全副武装的卫兵出现,并在说了一句“奉长官命令,你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即处死,即刻执行”后,迅速将他们枪杀了。
可怜杨宇霆、常荫槐二人,他们怎么也没料到张学良竟在这时候对他们动了杀心。死时,他们的脸上还写满了“不敢相信”。
影视剧中杨宇霆、常荫槐被杀
确定两人已死亡后,高纪毅命人用染血的地毡将两人的尸体裹好送出了帅府,并让他们的亲属来把两人的遗体分别领了回去。
张学良在杀了两人后的当晚就后悔了,一天后,他给杨宇霆的夫人写了一封亲笔信:
“弟与邻葛相交之厚,如同手足,但为国家计,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不能顾及私情......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寐,中心痛而......”
张学良还给杨、常两家都特批了一万块现大洋,用作两人的殓葬之费。因担心两家遭变故后,有人趁机打杨家家产的主意,张学良又指派了专人帮忙处理其家产。
一切安排妥当后,张学良又给杨、常两家送去了挽联,其中,给杨家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学良处死杨、常,却又给他们送殓葬费用、写挽联的做法,与他后来兵谏蒋介石,又执意亲自礼送他回南京一样,都颇为让常人觉得无法理解。
然而,若想到张学良“意气用事”“公私不分”的特性,便也很能理解了。
意气用事者,往往很容易为自己曾经的所为,感到后悔;公私不分者,更是会在事后、尤其尝到苦果后,感到后悔。
张学良不止刚杀完人后后悔,晚年在采访中提及相关时,也依旧难掩杀杨宇霆、常荫槐的后悔之情。他说:
“杨宇霆不该杀,他也不能杀,后悔了,杀错了。”
张学良在杀了杨宇霆、常荫槐后,的确进一步由“小六子”,往“总司令”的身份靠拢,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在军中立威的目的。
然而,从后续事件的发展来看,张学良杀杨宇霆的后果,对于整个东北而言都是灾难性的。杨宇霆之死,为奉系的土崩瓦解埋下了巨大祸患。与此同时,张学良也失去了真正可用来进一步稳定政治、经济的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杨宇霆之死,还直接导致整个东北,再无人向张学良提建议。而这,恰也直接导致了他在九一八事变时,有恃无恐地选择不抵抗。
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死在了自己手中,回头看张学良与杨宇霆,不也正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