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微纪先生
特朗普遇大麻烦,中国再度出手,联合巴西介入俄乌谈判!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其对俄乌冲突的调停政策经历了戏剧性转变。
初期,特朗普曾高调宣称“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并通过暂停对乌军援向俄罗斯示好。
然而,随着战场僵局持续,美国的调停努力收效甚微。
特朗普政府转而与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以矿产资源开发权为交换重启军售,暴露其将冲突工具化的真实意图。
根据协议,美国将获得乌克兰矿产收益的50%,这种“资源换武器”的交易,实质是将乌克兰主权进一步绑定于美国利益链条。
当矿产协议落地后,特朗普迅速抛出“寻求中国帮助调停”的提议,实质是将美国从冲突泥潭中抽离的策略。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明确表示,若俄乌谈判无进展,美国将退出调停,并威胁升级对俄制裁。
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反映出美国战略耐心的消失,更凸显其将地缘利益置于国际责任之上的实用主义逻辑。
特朗普政府一边宣称推动和平,一边从“飞机坟场”拆解退役F-16零件援乌,既避免直接激怒俄罗斯,又维持了乌军基本战力,完美契合其“离岸平衡”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退缩,本质上是对俄乌冲突长期化的无力应对。
美国在冲突中通过矿产协议和军售获取经济利益,却不愿承担推动和平的责任,最终选择将“烂摊子”甩给中国。
这种行为被俄罗斯批评为“虚伪的承诺”,而乌克兰则在军援依赖与主权让渡之间陷入两难。
正如俄媒指出,美国在2014年《明斯克协议》期间曾以担保为名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如今故技重施,再次利用谈判窗口期强化对乌控制。
在特朗普政府退缩之际,中国与巴西于2025年5月13日发布联合声明,明确支持俄乌直接对话,并呼吁各方“回到谈判桌上来”。
这一声明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首次以联合行动的方式深度介入俄乌冲突。
其核心主张包括:支持普京与泽连斯基的谈判提议、推动“和平之友”小组扩大化、强调冲突解决需兼顾各方合理关切。
中巴的介入并非偶然。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的中立立场,而巴西作为拉美大国,长期倡导多边主义解决国际争端。
两国在2024年9月发起的“和平之友”小组,已吸引土耳其、匈牙利、埃及等17国加入,形成对抗西方“诸边主义”的重要力量。
此次联合声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提出“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的三原则,为冲突降温提供了务实路径。
中巴在声明中明确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呼吁保护核电站等民用设施,这与西方“拉偏架”式的调停形成鲜明对比。
中巴的和平倡议具有鲜明的公正性和包容性。
与西方主导的“拉偏架”式调停不同,中巴方案既反对北约东扩加剧矛盾,也拒绝将乌克兰视为地缘博弈的棋子。
两国强调,和平协议必须由俄乌双方自愿达成,且需尊重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与乌克兰的主权完整。
这种立场得到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反映出全球南方对建立更公正国际秩序的共同诉求。
金砖国家虽未形成统一立场,但多数成员支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并对中巴倡议表示认可。
当前,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战场态势呈现胶着状态。
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持续推进,但乌军凭借西方援助的精准打击武器,多次袭扰俄后方补给线。
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上的相互攻击,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安全风险。
5月13日俄军在博加特尔方向取得进展,而乌军则报告过去24小时内发生161次战斗冲突,显示战场仍处于高强度消耗中。
在谈判层面,普京于5月10日提议在土耳其重启直接对话,泽连斯基则回应称“坐等”俄方行动。
然而,双方在领土、安全保障等核心议题上的分歧依然巨大: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认乌东现状,而乌克兰坚持恢复2014年边界并加入北约。
这种对立使得任何停火倡议都难以突破“零和博弈”的框架。
普京虽提议谈判,但未承诺停火,而泽连斯基则要求以俄军撤至冲突前边界为前提,双方缺乏实质性妥协空间。
国际社会的立场分化加剧了局势复杂性。
欧盟虽支持30天停火提议,但同时计划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此举被俄罗斯视为“变相介入”。
不过北约内部则出现裂痕。
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公开支持中巴倡议,而美英等国仍坚持对俄强硬立场。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若普京缺乏和平诚意,欧盟将加大制裁力度,而德国新总理默茨承诺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进一步激化矛盾。
这种分化为中巴的调停努力创造了空间,却也凸显出西方阵营在冲突管理上的战略困境。
中国与巴西的联合行动,正在重塑俄乌冲突的解决路径。
一方面,两国通过“和平之友”小组凝聚全球南方共识,削弱了西方对调停进程的垄断。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期呼吁美国重视中巴立场,反映出欧洲对传统盟友政策的反思。
另一方面,中巴的经济合作(如能源、农业领域)为冲突后的重建提供了替代方案,降低了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中国与巴西在联合声明中提出,愿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为乌克兰战后重建提供“非政治化”的经济支持。
然而,中巴的调停努力面临多重挑战。
乌克兰对中巴方案的态度反复:泽连斯基虽表示愿将中巴方案纳入考虑,但仍坚持“不接受俄罗斯立场”的前提。
美国则通过恢复军售和矿产协议,继续将乌克兰绑定在其利益链条上,试图抵消中巴影响力。
此外,俄罗斯对西方军援的警惕,可能使其在谈判中保持强硬姿态,增加了中巴协调的难度。
俄方虽支持谈判,但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并承认乌东现状,这与乌方核心诉求存在根本冲突。
从长远看,中巴介入标志着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
两国通过多边主义倡议,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包容、公正的方向发展,这与美国的“诸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若中巴能持续扩大“和平之友”小组的影响力,并推动俄乌在关键议题上达成妥协,不仅可能为冲突降温提供契机,更将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重大国际事务树立典范。
非盟在2024年曾与俄罗斯共同主持涉乌会议,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具体行动促进和平,显示出非洲国家对中巴倡议的呼应。
特朗普政府的退缩与中巴的联合介入,揭示了俄乌冲突解决进程中的权力转移与理念碰撞。
美国的实用主义政策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而中国与巴西的调停努力则为和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