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5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巴停火后首次公开讲话,宣称印军的“朱砂行动”让巴基斯坦陷入“彻底的绝望”,其无人机和导弹在印度面前如同稻草般落下。这番充满自信的言论,与印度空军在实战中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巴基斯坦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在空战中击落了包括3架法制“阵风”在内的6架印军机。

更具戏剧性的是,印度退役陆军中将尚卡尔作为嘉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语出惊人,称“与其和擅长打仗的巴基斯坦军队作战,印度更愿意与中国军队开战。”他的理由是巴基斯坦对中国武器的操作“比解放军还要好”,更擅长打仗,因为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中国不知道如何处理实战,缺乏经验”。



印度总理莫迪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46人受伤。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巴方则坚决否认。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发动代号“朱砂行动”的空袭,打击巴基斯坦境内9处目标。巴基斯坦迅速反击,不仅击落5架印空军战机,还瘫痪了印度70%的电网,甚至宣称摧毁了一套S-400防空系统。双方一度接近全面战争边缘,直到5月10日达成停火协议。

在这场持续19天的冲突中,印度的表现堪称“高开低走”。莫迪政府最初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展示强硬形象,却未料到巴基斯坦的反击如此迅猛。尤其是歼-10C战机的实战表现,让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颜面尽失。



歼-10C

面对战场上的失利,被打疼了的印度政府,也只能通过舆论战转移焦点,强行营造“印度赢了”的叙事氛围。

比如莫迪就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摧毁恐怖分子营地”,却对印军的损失避而不谈。印军尚卡尔中将还更是一度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巴基斯坦因长期使用中国武器而“更难对付”,印度应转而与中国对抗。这种逻辑看似荒谬,实则反映了印度的战略焦虑:既无法在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中取得优势,又试图通过对华强硬来提升国内支持率。



印巴冲突

印巴冲突的背后,暗含着大国博弈的影子。美国在停火后急于“抢功”,试图通过介入南亚事务巩固其影响力。然而,印度对美国的态度却充满矛盾:既希望借助美国的技术和市场,又不愿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接受外部调解。这种矛盾,在莫迪的讲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强调“摧毁恐怖分子营地”的“胜利”,又刻意回避只字不提美国的角色。

尽管印巴已达成停火协议,但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并未得到解决。停火后不到24小时,边境地区便再次传出爆炸声,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这种“打打停停”的模式,凸显了和平进程的脆弱性。而且即使现在,莫迪还扬言只是暂时停火,而不是停战。



中印关系

对于印度而言,莫迪政府若继续通过“反巴”和“抗华”转移矛盾,不仅无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紧张局势。而印度嘉宾的言论,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试图用对华强硬的姿态掩盖军事上的失利,却暴露出其战略思维的混乱。

莫迪的“胜利宣言”和印度嘉宾的“对华叫嚣”,本质上是印度在战略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从“朱砂行动”的失利到停火后的舆论战,印度试图通过一系列“表演”重塑国际形象,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在中美博弈加剧、地区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印度若不能正视自身问题,而是沉迷于“大国幻觉”,最终只会陷入更深的泥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