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睫毛膏刷两层都怕不够卷翘的时代,有一群男人却开始集体剃掉他们的——睫!毛!
不是修,不是剪,是剃光!
听起来就离谱,但这不是段子,是最近正在各大社交网络热传的“剃睫毛挑战”:男人们走进理发店,坐下、仰头、闭眼……任由理发师用电推剪、手工剪刀,甚至刮胡刀,在他们的眼皮边缘操作。
目标明确:“太长太翘了,不够man。”
如果你现在脑袋里充满了问号、惊叹号和“你在跟我开玩笑吗”的声音,请放心,你不是一个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关于“男性睫毛焦虑”的黑色幽默之门,看看人类眼球的第一道防线,是如何成为“男性形象破坏者”的。
首先,我们得说点正经科普:睫毛其实不是用来“美化”的,是保命用的。
根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眼科及眼整形外科顾问Vickie Lee医生的说法,睫毛对视觉体验和眼部健康都至关重要。
它除了起到阻挡灰尘、颗粒等异物进入眼睛的屏障作用,触发保护性眨眼反射外,还能帮助减少眼部气流,保持眼部湿润,过滤强烈的阳光,减少眩光,并改善视觉质量,提升视野清晰度等等。
一句话总结:睫毛对人类眼睛来说,属于“原厂标配,轻易别动”。
这位医生还说,睫毛遵循自然生长周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脱落和再生,但去除睫毛并非明智之举。不当去除睫毛会导致并发症,修剪睫毛会引起不适和刺激,因为锋利的睫毛末端会摩擦眼表,更不用说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的风险了。
但这些男人不听。
他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眉毛阳刚、颧骨分明,但那两排浓密的睫毛,却像是突兀生长的“女性标识”。他们忍无可忍,于是……剃掉!
虽然听起来像段子,但剃睫毛视频已经出现在全球范围的社交平台上:
有用电推剪直接上眼皮,整个过程让人紧张到握紧拳头的;
有在理发店,理发师手拿剪刀,精准修剪“过于卷翘”的睫毛的;
也有人在视频里自述:“我终于剪掉了那些‘娘味十足’的睫毛,感觉更像个男人了。”
更神奇的是,这事不是一两个猛男的临时起意,而是——正在形成一种“睫毛阳刚审美”。
你没听错,睫毛现在也卷性别了。
但就问,睫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性别的标志线”的?
从艺术史上看,几个世纪以来,浓密的睫毛一直是女性气质或吸引力的象征:
无论是毕加索画中的女人,还是莎士比亚诗里的“眼波流转”,长睫毛总是和“柔弱、美丽、可人”挂钩。
这种观感也延续到了现代审美体系之中——睫毛膏、睫毛增长液、嫁接睫毛、磁力假睫毛……全是为了那一眼放电。
但一切的荒诞,往往起于一种刻意的“对立构建”:
“既然女人的睫毛是卷翘的,那男人的睫毛就不能卷!”“想要阳刚?那就必须去掉一切‘女性特征’。”
再加上,近年来,一些“传统男性价值观”又死灰复燃,在政治界、网络世界中频频冒头:
比如,Meta CEO扎克伯格就公开支持企业界展现“更多男性能量”;
比如,美国保守派参议员JD Vance曾因睫毛浓密被怀疑化眼线,网友竟然吵成一锅粥;
看似小题大做,实则背后全是社会整体对性别形象回归“传统刻板”的渴望。
在这种“越阳刚越正确”的气氛下,长睫毛成了“罪证”之一。
一位48岁的IT男士Spencer Bailey在采访中就说:
“我老婆很喜欢我的睫毛,但总有别的男人非要说它‘太女人了’。”
“我睫毛又黑又密,很多年都被同事调侃‘娘’、‘是不是画眼线’。即便我身高1米93,也没用啊。”
有没有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
像极了那些“女生因为身高/肌肉/说话方式被说像男人”的性别反转。
“不允许模糊性别界限”,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执念,哪怕是长在眼皮上的一排毛,也要动刀。
而在剃睫毛的同时,社交平台另一边还在流行“不刷睫毛膏(#no mascara)”趋势。
也就是说,女人们开始不卷睫毛了,男人却开始剃掉睫毛。
似乎大家都在逃避“传统女性美”的某种压力,只不过方向不同:
女人觉得睫毛太强调“柔弱美”——想摆脱它;男人觉得睫毛太像“女性特征”——想摆脱它……
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一个本该保护眼球的毛发,如今却在承载人类对性别焦虑的所有投射。
不过,专家早就说过:时尚是周期性的,焦虑也是。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的性别研究专家Meredith Jones就表示:
“每当社会变得更保守,就会更努力地制造‘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的极端差异。”
“睫毛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象征之一。”
她还举例说:“60年代男孩女孩都留长发,穿喇叭裤,结果到了80年代保守风潮又让男人回归西装铁甲。”
今天的剃睫毛,不过是保守回潮里又一波“微观风暴”。
话说回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睫毛只是窗帘。窗帘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该成为衡量性别的标准。
我们不需要每一根毛发都服务于某种性别符号,睫毛也不必承担社会焦虑的重量。
Ref:
https://edition.cnn.com/2025/04/30/style/male-beauty-standards-eyelashes
文|闪电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