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二战是人类历史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参战,84个国家和地区共约20亿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主要战场包括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而中国战场又是亚洲战场的核心,我国先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巨大的民族牺牲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战争资源,使其无法全力投入其他战场,间接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盟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按照一般历史观点,二战是以德国和日本两个轴心国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那么什么是无条件投降呢?就是指战败国向战胜国投降时,不附带任何保留条件或要求特殊待遇,完全接受战胜国所提出的一切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军事方面

全面停止军事抵抗行动,包括军队的作战、军事设施的使用以及军事行动的策划等。例如,德国在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其军队立即停止了与同盟国的一切战斗,所有军事行动都被严格限制。

军队必须按照战胜国的要求进行改编、解散或复员。战败国的军事力量将受到严格控制,以防止其再次发动战争。如二战后,德国的军队被大量解散,军事工业也受到严格限制。

政治方面

战败国政府必须接受战胜国对其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权的改造。例如,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在各占领区内按照同盟国的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建立起民主制度,清除纳粹势力及其影响。

接受战胜国对战犯的审判和处置。战败国的战争罪行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审判,相关战犯必须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如纽伦堡审判,对德国的战犯进行了审判,以追究他们在战争中的罪行。

经济方面

需要承担战争赔偿责任,以弥补战胜国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例如,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向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经济发展受到战胜国的监督和一定程度的控制。战败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可能会根据战胜国的要求进行调整,以确保其经济不再被用于战争目的。例如,德国的工业生产在战后受到严格监管,一些军事相关产业被限制或改造为民用产业。



了解了无条件投降的概念后,再来说说为何日本是“有条件”投降。

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当局在二战结束前后就投降问题向盟国提出了保留天皇制的条件。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此时轴心国仅剩日本还在太平洋战场和亚洲战场负隅顽抗。虽然战争局势已经明朗,日本战败只是早晚的事,但为了减少盟军伤亡和战争损失,苏美英三国首脑就商讨对日本作战问题于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7月26日正式对外发布《波茨坦公告》。中国虽然没有参加此次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蒋介石的同意,而苏联也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波茨坦公告》主要内容如下: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公告明确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将面临 “迅速完全毁灭”。

确定战后日本的领土范围:规定日本的主权将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同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明确了日本领土的限制,防止其继续扩张。

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指出必须永久剔除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政权及势力,即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基础,防止军国主义思想再次抬头。

惩罚战争罪犯:强调对一切战争罪犯,包括虐待俘虏者,将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以追究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行,维护国际正义。

限制日本军事力量: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严格限制了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防止其再次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占领日本:同盟国之部队将占领日本,直至达到本公告所规定的各项目的为止,通过军事占领来确保日本遵守公告的各项规定,实现战后的改造和稳定。

恢复日本民主:允许日本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鼓励日本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实施《开罗宣言》:《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再次强调了日本必须遵守《开罗宣言》的相关规定,包括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等。

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军方的压力下于1945年7月28日下午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对《波茨坦公告》置之不理,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然而随着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日本本土落下,以及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日本当局不得不于1945年8月14日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不过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是有条件的,就是上文提到的保留天皇制,这个条件的提出也是日本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博弈后的结果。苏联对日宣战后,日本高层召开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上主和派同意无条件投降,主战派则主张了有条件投降,并提出了4个条件,即保留天皇制、盟军不登陆日本、日本自己解散军队、战犯由日本自行处决。于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就投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争吵,最终是裕仁天皇拍板决定只向同盟国提出保留天皇制度这一个条件。

此时的同盟国看似铁板一块,实际上各国算盘声已盖过协同作战的号角。美国战略情报局的绝密档案里,麦克阿瑟早在冲绳战役后就拟定了“太上皇统治”计划,保留天皇制可以让美国借裕仁天皇的威望快速平定日本,将其打造成遏制苏联的远东堡垒。于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就默许了日本提出的保留天皇制这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宣布投降。



日本“有条件”投降带来的影响至今仍未消散。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的军国主义清算并不彻底,部分战犯逃脱了应有的惩罚,一些与军国主义相关的势力和思想得以保留。这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为日本战后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右翼势力抬头提供了土壤。如今日本在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种种表现,都能从这场“有条件”投降的背后找到根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