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3日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产业链布局,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解锁群众增收致富“新密码”。
在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养殖人员正忙碌地进行捕捞作业,随着手中的大网被拉起,鱼群“窜”出水面。眼下,这里的各类鱼苗迎来销售旺季,每天都有顾客慕名前来现场挑选,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东营区史口镇路路通家庭农场技术负责人马瑞凯介绍:“本次收获的鱼苗是去年5月份投放,经过我们12个月的精心饲养,现在鱼苗平均重量在四两,今天一共捕捞了草鱼、花白鲢、鲫鱼等大约五六万斤,价格在八元每斤左右,预收入大概在40多万元。”
据了解,林家村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80亩,主要养殖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四大家鱼,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工厂化养殖等先进养殖模式,推动渔业发展提质增效,当地养殖户的养殖亩产和收益实现猛增,年产值100余万元。东营区史口镇路路通家庭农场负责人马路路介绍: 我们目前共有50万尾鱼苗,有草鱼、荷包红鲤等,采用了拦蓄水和藕池循环养殖模式,节约了用水量,保证了鱼的用氧量。这种养殖的鱼苗相比野生的周期更短,抗病力更强。正常情况下,我们5月份开始销售鱼苗,鱼苗能长到20公分左右。
近年来,东营区做足做实“土特产”文章,着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差异布局、错位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近郊精品、精致、精细为特点的农业新业态。坚持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推动农业片区提档升级,稳步推进数字农批产业园等年度投资12.25亿元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涉农项目建设。17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黄河三角洲大米、麻湾西瓜等“土特产”农品品牌达到40余个,实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推动乡村振兴产业从“遍地开花”到“遍地结果”。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区融媒体中心 王凯旋 刘浩正 东营市东营区报道